首页 理论教育 贫困社区群众共性需求评估成果

贫困社区群众共性需求评估成果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在社会工作的社区介入过程中,我们强调找出个体的差异化需求并为其提供服务,但在贫困地区有很多具有相似性的问题,同一群体中存在共同需求。面对此类群体的问题或需求,我们要精准识别贫困群体并对他们的共性需求进行评估,将资源整合,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贫困社区群众共性需求评估成果

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扶贫服务与贫困群体现实需求契合度问题的焦点在于精准扶贫政策如何契合农村贫困人口的需求。[22]人类的需求是复杂的,可以分为普通需求[23]和特殊需求,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普通需求在某些个体身上表现为特殊需求。社会工作者不仅关注贫困群体物质层面的需求,如收入、社会保障、住房、安全等,还关注贫困群体精神文化和社会心理层面的需求,如心理健康、情绪变化、情感归属等;不仅关注个体的需求,还关注其家庭结构、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融合等。[24]随着扶贫政策从救济式扶贫到普惠式扶贫再到开发式扶贫,从扶贫地区到贫困村再到贫困户,扶贫对象的范围越来越精准,这就意味着扶贫对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别化,社会工作者只有通过深入调查才能精准识别贫困群体的需求。

恩格斯(Engels)曾经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生存需要,即人为了活下去对衣食住行等的追求,这是人的基本需要;二是享受需要,即对较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与精神财富的追求,这是在生存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需要;三是发展需要,即充分表现脑力与体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恩格斯认为,人的生存、享受、发展三大方面的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们首先必须满足吃、喝、住、穿等生存需要,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精神层面的需要拓展”。[25]我们认为,评估贫困群体的需求也应按照需要的层次逐渐为其提供救助。比如,对全国13个省72个贫困村1702位农民的研究发现,有近五成的农民认为贫困是温饱问题 (包括收入低、吃不饱穿不暖、生活不体面等)得不到解决,这是基本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但也有五成农民在摆脱贫困需求的困扰后,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满足;与种田相比,过半农民认为打工更有前途,更倾向于就近打工;近半农民期盼获得与生活需求相关的项目支持。[26]有些贫困群体除了农忙干活、外出务工外,空闲时间主要用于打牌和看电视,几乎没有其他活动,但是他们是非常渴望有其他业余活动的,尤其是社区妇女对广场舞的渴望,这都是社会工作者可以展开服务的切入点。

虽然在社会工作的社区介入过程中,我们强调找出个体的差异化需求并为其提供服务,但在贫困地区有很多具有相似性的问题,同一群体中存在共同需求。比如,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问题,留守妇女的再就业和婚姻关系问题,留守老人的家庭照料和疾病治疗问题等。面对此类群体的问题或需求,我们要精准识别贫困群体并对他们的共性需求进行评估,将资源整合,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就贫困社区的儿童而言,无论父母在不在身边,大部分父母的文化水平、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既不能很好地辅导孩子做作业,也不能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这时候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向当地社区申请活动室开展四点半课堂及假期作业辅导兴趣班等活动,将社区内有此需要的儿童聚集起来,既可以为他们辅导作业,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娱乐活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对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激发他们内心对教育的渴望,帮助他们在困境中树立完成学业的信心。就留守老人而言,如果没有条件设置日间照料中心或养老机构,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培育社区老年协会,建立和发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给予老年人足够的关心和爱护。[27]

通常来说,社会工作者不会直接表达自己想要了解贫困群体需求的目的,而是通过观察贫困群体的日常生活状况,在与贫困群体的交流中区分主观感受性贫困与客观感受性贫困、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社会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贫困群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帮助或与他人进行攀比而夸大现有的贫困程度;还有些贫困群体担心贴上“贫困”的标签而不敢如实反映自己的需要和问题。不管是哪种情况,社会工作者都要通过仔细调研甄别出贫困群体的真实需求。(www.xing528.com)

判断居民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就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测量和评估。布拉德肖(Bradshaw)区分了四种需要测量的方式。一是规范性需要(normative needs),由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或者政府工作人员根据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现有的规则,制订在具体环境中人类需要的标准。比如,要根据贫困地区的发展及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线。二是感受性需要(felt needs),在个人被问到是否需要特殊服务时,根据其反应进行判断,这种需要并不是贫困群体真正缺乏的,而是他们由于与他人的相互攀比而产生的感受性需要。三是表达性需要(expressed needs),个体或者团体直接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四是比较性需要(comparative needs),该需要是贫困群体对照某种特征后发现的需求不足,这种需要通常在为贫困群体提供服务时出现。通过需求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潜在需求者不知如何获得福利、申请服务的困难,了解贫困群体需求的轻重缓急,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反映服务对象真正的需求。[28]

值得注意的是,社区住户的情况及贫困家庭的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进行着动态的调整和更新。因此,在进行专业的社会工作扶贫时,社会工作者要及时跟进了解社区、家庭和个人的情况变化。同时,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扶贫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的情况和居民的生活,收集第一手资料,明确贫困社区存在的问题和贫困群体的需求,提出相应的扶贫方案,从而助力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