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务方案目标与制订息息相关,如何设定?

服务方案目标与制订息息相关,如何设定?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工作者介入贫困社区制订服务方案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的设定既与服务方案的制订息息相关,又会影响后期扶贫工作的服务内容及成效评估。社会工作者在制订服务方案时,应将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进行结合。对驻村社会工作者或者在服务站工作的社会工作者来说,他们的远期目标是将贫困社区的居民组织起来,实现社区自治、互助和共助,为社区增权及赋权。

服务方案目标与制订息息相关,如何设定?

社会工作者介入贫困社区制订服务方案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的设定既与服务方案的制订息息相关,又会影响后期扶贫工作的服务内容及成效评估。服务方案目标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反映贫困群体的实际需求,并且要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可接受性、可度量性。笔者依照不同的维度划分如下服务目标。[38]

围绕具体的社区事件或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明确服务计划的总体目标,即确立服务计划的总体方向与预期效果。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扶贫的总体目标有两个。一是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精准扶贫要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积极性,要重视解决贫困人口心理层面的问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贫困群体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体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他们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39]社会工作者参与扶贫济困服务:从救助理念来看,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从优势视角来看,去除贫困者身上的问题化标签;从增权理论来看,唤起贫困群体自身意识的觉醒和内生动力的增强[40];鼓励贫困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激发贫困群体的自主发展能力,提升贫困群体自我脱贫的能力,改善贫困社区居民的生活,促进整个贫困社区的发展;改变其落后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精准扶贫最终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二是改善贫困社区的整体环境。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社区介入在提升贫困群体脱贫能力的同时可以激发贫困群体的进取精神,还能整合贫困社区的社会资源[41]社会工作者通过初步挖掘社区资源,改善社区的居住环境,建立社区社会支持网络,与医疗教育等机构建立联系,为居民的卫生、教育等事业提供便利。需要注意的是,在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内部环境的过程中,也要关注整个外在环境的变化,最终达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双向改变的目的。努力将外部资源转变为自身动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激发社区内部力量。

围绕总体目标,社会工作者应当将目标进一步分解与细化,形成可以操作的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指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帮助扶贫对象进行内在的提升,如贫困群体脱贫意识的觉醒、获得助人自助的能力,以及党政部门和社会组织责任意识的提高等。社会工作者既要注重总体目标,也不能忽视具体目标,关注整个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及扶贫对象能力的增强和现状的改变,使扶贫效果更具有持久性。社会工作者在制订服务方案时,应将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进行结合。

对贫困社区来说,社会工作的介入大多数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这就意味着社会工作参与扶贫具有一定的时限性,社会工作者必须把握服务方案实施的进度,完成不同阶段扶贫工作的任务。具体来说,近期目标为积极为社区居民整合社会资源,改善目前的生活状况,与社区居民建立信任关系,为进一步开展扶贫工作打下基础;中期目标为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疏导和社会资源链接,使其获得谋生的手段;远期目标为帮助社区居民从物质和精神上摆脱贫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对驻村社会工作者或者在服务站工作的社会工作者来说,他们的远期目标是将贫困社区的居民组织起来,实现社区自治、互助和共助,为社区增权及赋权。

以内容划分的服务目标基本可以分为经济增值的目标、能力增强的目标和文化增权的目标三种。

社会工作开展经济扶贫的目标是消除生存性贫困,这也是社会工作扶贫最基本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扶贫经历了从一开始的救济式扶贫到普惠式扶贫,再到开发式扶贫的转变。通过经济扶贫,政府已经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社会保障网,但是一些贫困群体仍然缺乏自主求助的意识,并且不了解相关政策。社会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资源协调者和链接者的作用,帮助贫困群体了解政策,并获得相关帮助,这样,贫困群体才可以享受政府的福利支持,参与其中的活动,最终实现脱贫的目标。同时,社会工作者应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的能力,让其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引导贫困群体脱贫,通过村干部或者“能人”改变社区的管理,也可以通过易地搬迁改变村民所处的居住环境等,最终实现经济增值,消除生存性贫困。(www.xing528.com)

能力增强的目标主要通过对个人加强教育和岗位培训,提升贫困群体的能力及脱贫意识来实现。如果贫困群体拥有发展的能力,便可以改善自身的现状。社会工作者应该从贫困群体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出发,帮助贫困群体通过学习、培训等多种途径掌握改善自身状况的能力,同时帮助贫困群体整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资源、机会。

文化增权的目标非常广泛,有人将其称为教育扶贫、智力扶贫、精神扶贫、意识扶贫等。贫困群体的文化需求是非常普遍且迫切的,不同于能力扶贫,贫困群体正常状态下很难意识到或准确表达出自身在能力提升方面的明确需求,但在文化需求上却常常能主动提出并且愿意利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参与其中,积极性较高,这常常是社会工作者开展扶贫工作的突破口。文化扶贫能够更多地契合贫困地区人口的想法和需要,且社会工作者在文化扶贫上有很多可以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化扶贫有时候仅丰富了当地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而无法增强居民积极脱贫的意愿。文化扶贫与能力扶贫一样,也需要贫困群体在参与、体验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这种成长可能是无形的,但却有内在激发性意义。

从政策角度来说,社会工作者服务方案的制订要与政策相结合。比如,产业扶贫政策要以降低市场风险为目标,易地搬迁政策要以增强社会适应性为目标,劳务输出政策要以提升职业技能为目标,教育扶贫政策要以优化资助体系为目标,社会保障政策要以满足基本生存性需求为目标。[42]

不管在制订服务方案时如何对目标进行分类,社会工作服务的最终目标都是希望提升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使居民依靠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43]

总的来说,反贫困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服务导向上,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使贫困群体尽快摆脱贫困,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寻求社区需要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满足社区需要,促进社区进步,最终促进以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和社区自治机制的形成。二是在服务内容上,从不同层面(包括物质、心理等)针对贫困群体展开介入活动。三是在服务策略上,采取整合服务的行动策略,通过“社区为本”的服务,改变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实现“个体—家庭—社区”的共同发展。四是在服务主体上,实现贫困群体、社区领袖、其他社区居民和政府工作人员及社会工作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目标,促进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反贫困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服务目标要切合实际,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行性、整体性与可接受性。社会工作者在制订服务目标时,既要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也要考虑贫困群体的实际能力,反应居民的真实需求,真正达到服务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