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并购后如何激励员工?

企业并购后如何激励员工?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企业并购最令人挠头的是内部整合。高建华回忆说:“从股东投票拍板合并之日起直到完成定员工作的3个多月,惠普与康柏员工就是一直‘观望’过来的。”裁员,无论如何都是冷酷的。在这次惠普康柏的整合中,对待普通的离职员工,惠普要求前任经理要做好沟通,明确离职时间表,并提供优于国家标准的经济补偿。至2002年7月31日,新中国惠普的人员基本确认完毕。

企业并购后如何激励员工?

当2001年9月4日惠普女强人”卡莉·菲奥里纳向全世界宣布惠普计划与康柏合并时,全世界都惊呆了!因为这将是全球IT产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合并:涉及的资金规模达到800亿美元,人员多达十几万人,合并项目仅中国区就多达1000多个!于是,“世纪合并”的惊呼声响彻华尔街。问题的关键还不仅仅是空前的规模。众所周知,企业并购最令人挠头的是内部整合。而在人们看来最难的文化整合、知识整合和人员整合,在这次惠普康柏的“世纪合并”中,恰恰又都格外令人担忧。

对于人员整合,这次惠普康柏之合最大的特点,在于彼此产业的高度重合。这就意味着整合之后,势必有很多原有职位,特别是管理职位,将被缩减和裁撤。如何顺利裁员?留谁?裁谁?如何交接?如何善后?如何在裁员中鼓舞员工的士气?……一时间,质疑声、辩解声、讨伐声,相互交织,火星四射。

整合后的新惠普不仅顺利完成了与康柏的整合,而且还在经济低迷、恐怖袭击、战争阴云的笼罩下依然拿出了漂亮的财务业绩。

那么,在不被各界看好的情况下,惠普到底是如何实现顺利整合的?中国惠普“合并与整合办公室”主任、原中国惠普首席知识官高建华,接受记者的采访时,第一次向外界揭开了惠普康柏顺利整合的神秘面纱

高建华回忆说:“从股东投票拍板合并之日起直到完成定员工作的3个多月,惠普与康柏员工就是一直‘观望’过来的。”而原中国惠普相对原康柏要相对稳定一些,到2002年5月8日正式宣布整合开始实施时,原有的16名中国高层部门经理,没有一个离职出走。毕竟中国惠普的优良表现让他们对自己更有信心。(www.xing528.com)

对于这次人员任命,高建华特别强调了惠普的一个原则:“凡是没有被选中的中高层经理,一般不得降级使用,也就是不能一级级地往下压。为什么?首先在外企,经理人的薪酬是不能降的,那么带薪降级显然是不合算的;另外降级的经理人自己心里也不痛快,而一个不痛快的经理人只会带来破坏力;再者如果降级使用,就势必意味着最终被裁减的都是下层员工,而这将直接导致公司的臃肿与官僚化,这也与公司的整合目的背道而驰。所以凡是这一层选不上的,就直接解聘。”不错,我们的企事业单位多年来也一直在搞机构精简,但为什么收效不大,或容易反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于被剥离人员总是于心不忍,总是宽容地降级使用,而这样的结果对组织和事业的伤害都是极大的。具体到裁员,高建华对这次惠普的做法非常欣赏:“这次的一个裁员原则就是‘斜着切’。什么叫‘斜着切’?就是说并不是各层级的员工按同比例裁减,而是在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图中斜着切一刀。这也就意味着:层级越高,裁减的比例越大。这样既保证了大多数员工的积极性,也保证了合理的成本结构。”在我们身边,拉帮结派是很熟悉的一种人际状态。而此次惠普定员,既然采取“上一级选下一级”的方针,会不会出现原惠普、原康柏的经理人热衷选自己老部下的情况?这时高建华反问了一句:“如果对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员工,你会弃贤求亲吗?在惠普,一切都要看真本事。如果大家都说那个小伙子不错,而你偏偏把他开了,那你这个经理人在业界的名声就算完了。作为职业经理人,最怕别人说他不公正。那么,你说:他原来在那边,我不了解他怎么办?那我告诉你:你可以找他那边更高级别的人,找三四个人,让他们说在这几个人里面谁最好。他们会告诉你谁谁谁比较好,那么基本上也就这么定了。最终挑你的人是谁?不是我,而是大家,人员问题就解决了。”

裁员,无论如何都是冷酷的。那么如何对待离职人员,是任何整合工作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在这次惠普康柏的整合中,对待普通的离职员工,惠普要求前任经理要做好沟通,明确离职时间表,并提供优于国家标准的经济补偿。“对那些因为工作需要,或特殊原因暂时需要留下,但是将来肯定要离开的人员,公司则提供特殊的奖励计划,鼓励他们留下来站好‘最后一班岗’,同时也能得到不错的待遇。因为一旦这些人突然走掉,很多工作后来者可能接不上,会给合并带来负面影响。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关键岗位的经理和员工则提供‘挽留奖金’,希望他们能留下来至少一年以上,以保证合并的顺利进行和业务的正常运作。”

至2002年7月31日,新中国惠普的人员基本确认完毕。通过以上几部分,惠普此次整合措施之细,可见一斑。由此联想到国内企业,但凡不景气或赶上企业改制,也都会裁员。但有多少企业只是简单地“一刀切”呢?而且这一刀大多不是依据市场,而常常是不用动脑子地依据诸如“年龄”、“学历”等一两个与企业经营无关的因素,闭着眼一刀剁下去了事,管它是不是血肉横飞。这样做虽然貌似公平合理,被裁的员工也通常有苦难言、不会闹事,一切都显得既省心又省事,但问题是自欺欺人之余,谁来真正为企业的持久发展负责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