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全球化逆风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经济全球化逆风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长期自诩为自由贸易的最重要推动者以及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国际社会通常也认同这个说法。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从推动者到破坏者的转变,必然让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虽然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受损的说法并非事实,但劳动力市场两极化和中产阶级规模缩小,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终究造成社会和政治日益分化的恶果。

经济全球化逆风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美国长期自诩为自由贸易的最重要推动者以及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国际社会通常也认同这个说法。然而,如今当政的美国领导人既不承认自己从自由贸易中获益,大讲自己如何面对不公平的交易,也不再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破坏者。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在话语上是一种美国式“政治上正确”的宣示,在举措上则是出于地缘政治和国内政治的需要。美国领导人眼中的“政治”,说穿了就是选票。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从推动者到破坏者的转变,必然让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

自由贸易理念得到各国政策认同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美国更是以其长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历史著称。从其国父之一、首任财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到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直至以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著称的两位参议员,都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坚定奉行者。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工业具有了全球竞争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决策者才意识到有必要有能力通过自由贸易获益。正如美国媒体人马特·米勒在《向左走,向右走:美利坚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指出,美国接受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其实是出于当时的地缘政治需要。那以后,美国才成为世人所知的那个国际贸易参与者和全球化推动者。

那么,美国对于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又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如同经济增长和技术革命一样,都具有做大蛋糕的神奇效果。然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也表明,人类努力创造的这些事物,却一概不具有自然而然分好蛋糕的功能,这也就是为什么经济学家日益摒弃其一度信奉的“涓流经济学”。美国所遭遇问题的根源也恰好在这里。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始的这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潮之前,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和许多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参与到国际贸易体系之中,贸易主要发生在工业化国家之间。既然参与各方并不具有发展水平及资源禀赋上的明显差异,这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并不是典型地依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资源禀赋相近国家之间进行贸易,所依据的是规模经济的差异,贸易的结果通常也不改变参与国家的生产要素相对回报水平。(www.xing528.com)

20年代9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更多地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本质上是前者以充裕的资本要素与后者丰富的劳动要素进行交换,贸易的结果必然是:在发达国家提高资本回报而降低劳动报酬;在发展中国家则提高劳动报酬而降低资本回报。很显然,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等资本所有者从经济全球化赚得盆满钵满,虽然普通居民从价格低廉的进口消费品中获益不菲,但是,作为劳动要素所有者的普通工人,则可能遭遇就业困难和收入停滞等伤害。

的确,自由贸易乃至经济全球化,并不能在所有的时候让所有群体同等程度获益。也正是由于这个“双刃剑”性质,政府的再分配政策本应该是参与国际分工决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许多欧洲国家的经验也表明,社会保障与经济开放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并行不悖且互为补充才能使国内各群体从全球化尽皆获益。美国的政治家并非不懂得这个道理,也尝试过从扩大信贷刺激消费到实施“贸易调整援助计划”等政策工具。最终,一些政策手段因具有缘木求鱼性质而归于失败,另一些本可以有效的政策手段,却因新自由主义传统作祟而不能贯彻到底。虽然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受损的说法并非事实,但劳动力市场两极化和中产阶级规模缩小,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终究造成社会和政治日益分化的恶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