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方法与新常态的共同构建

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方法与新常态的共同构建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稳中求进的“稳”字,首先是宏观政策要稳,旨在稳住宏观经济。稳中求进既是经济工作方法论,也是对预期达到的一种经济运行格局的描述。因此,新常态这个经济发展大逻辑,结合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共同构成了引导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跃升的方法论。

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方法与新常态的共同构建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发展是动与静的统一、新与旧的交替和质与量的转换的观点,奠定了经济工作中“稳”与“进”之间关系的认识论基础。经济发展也好、体制改革也好,都是在存量与增量关系的动态变化中实现的。这里所说的存量,既包括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也包括体制框架,表现为各种经济变量之间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要求具有稳定性和均衡性;而增量指的是总量的增长、结构的变动和体制中新的因素的产生。增量是在总量“稳定”的基础上,通过“进取”才得以实现。例如,我们在早期改革中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我们讲必须在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基础上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都是依据这样的道理。

针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条件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最能准确地表达“稳定”和“进取”之间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同志阐释这一工作总基调与整个经济工作的辩证关系时指出,战略上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关键点。以稳定经济运行为重点的“稳”,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调和大局,把这个大前提确立下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才能守住资源、环境和生态底线,守住保障和改善民生底线,守住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我国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增长的效益和质量不够高。从这些方面着眼和入手,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存量中的问题,就是工作总基调对“稳”的要求。

“稳”是为了“进”。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正是立足于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中央做出了着眼于整体政策方向与具体政策定位相统一的要求和部署,即分别从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等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予以具体贯彻落实。

稳中求进的“稳”字,首先是宏观政策要稳,旨在稳住宏观经济。作为新常态特点的增长减速,主要不是需求侧冲击造成的,而是特定发展阶段上符合规律的供给侧的增长速度换挡。因此,“稳”的第一个要求就是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既要求在提高效益和质量的前提下将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也强调不搞需求侧的强刺激,避免形成经济泡沫从而酝酿金融风险。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以防控金融风险为重点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强调的就是宏观经济要稳的基准和底线。(www.xing528.com)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稳”的落脚点。在新常态下,一方面,只要实际增长符合潜在增长率,就可以使经济整体处于充分就业状况,筑起民生底线;另一方面,增长速度下行使得可供分配的蛋糕增量变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会加剧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企业优胜劣汰,使部分劳动者遭遇结构性和摩擦性就业冲击。因此,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发,落脚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发展的共享性,加大再分配力度,实现脱贫攻坚和社会政策托底,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开放和发展中更有获得感,是稳中求进的题中应有之义。

稳中求进既是经济工作方法论,也是对预期达到的一种经济运行格局的描述。“稳”是为了求“进”,既“稳”且“进”则是一种格局。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几个显著特点中,速度换挡是对特定现象的描述和解析,也是适应新常态的认识前提,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达到增长动能的转换,则是引领新常态的预期要求。因此,新常态这个经济发展大逻辑,结合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共同构成了引导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跃升的方法论。在稳定的前提下,把握好度和节奏,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才能最终把新常态引领到新方位。

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逻辑和路径,就是在认识和适应新常态的基础上,一方面接受新的潜在增长率,降低增长速度预期,稳定宏观经济运行,防范和化解系统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除要素供给和资源配置中现存的体制性障碍,按照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到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转变。由此来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就是增长动能的转换,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引导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延缓潜在增长率的下行势头,表现为改革红利。按照这个逻辑和路径,“稳”字当头,“进”也就在其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