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本的重要性与保护策略

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本的重要性与保护策略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自然资本基本上不能与其他形式的资本相互替代,以及自然资本内部的各种形式间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因而要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存量就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极限水平之上,否则就不是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这种特别重要的,即能提供有价值的非替代性环境服务的自然资本要与其余的自然资本区别开来,要将其作为关键自然资本,强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关键自然资本存量不随时间而减少。

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本的重要性与保护策略

(1)弱可持续发展

弱可持续发展是主流经济学家所认可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范式,其要求当代人转移给后代人的资本总存量不少于现有存量,即资本总量C至少保持不变。弱可持续发展所关心的只是由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构成的总资本存量,而不是自然资本本身。这就是说,要想使发展持续下去,就必须让自然资本充分发挥作用,置换出至少不少于原来自然资本价值的人造资本,从而不能让自然资本“萎缩”。只要后代人所能利用的资本总存量不少于当代人就表明发展是可持续的,由此根本没有必要担心某种自然资源的耗竭。

弱可持续发展包括了两个基本假设条件:一是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之间的高替代性;二是不同自然资本的同质性,即不区分关键自然资本与非关键自然资本。其中,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之间是可以完全替代的,特别是人造资本可以替代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本是弱可持续发展范式的基石,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关心转移给后代的资本总存量的具体形式和结构。笼统地说,根据弱可持续发展,现在这一代人是否用完了不可再生资源或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都没关系,只要创造出了足够的机器、道路港口和机场作为补偿就行。反之,如果能用更多的湿地绿地、森林等自然资本来补偿,则可以少建一些道路、港口和机场。因为自然资本被看作在消费品的生产中是可替代的,是效用的直接提供者,所以只要资本总量至少保持不变就是可持续的。

综上所述,弱可持续发展范式的本质在于其假定自然资本可以被人造资本替代,只要保持留给后代的资本总量不变(当然,增加是最好的状态),或者只要利用自然资本创造出足够多的人造资本并能弥补自然资本的损失,那么,即使自然资本的存量下降,也可以认为是可持续的发展。

(2)强可持续发展

然而,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之间的替代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在自然资源消耗殆尽的时候,人类是不可能再谈可持续发展的。由于自然资本基本上不能与其他形式的资本相互替代,以及自然资本内部的各种形式间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因而要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存量就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极限水平之上,否则就不是可持续的发展路径(Pearce,1993)。强可持续发展除了包含实现现代经济持续发展本身的内容外,还要求满足两个条件:①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之间不存在高替代性,即人造资本并不能完全替代自然资本,经济增长必然要付出一定的自然资本代价;②任何经济发展都客观存在着一个生态环境的临界价值,实现经济增长必须考虑其特定资源环境的生态承载力

在强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下,不仅需要在代与代之间保持总资本的存量水平,而且还必须在代与代之间维持或增加自然资本的存量水平,也就是在弱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本的消耗提出了额外的要求。这并不意味着要按自然资源的原样进行保存,而是要求在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发展可再生资源,以保持或增加自然资源总存量的水平。由于某些自然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之间不存在相互的替代性,我们还必须对某些重要的自然资源进行特别的维持,也就是对这些自然资源的使用不能超越它们的替代极限以及再生能力,这种极限被称为生态极限(李志青,2003)。在强可持续性看来,一些自然资本除了具有经济资源的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还承担着极其基本的和根本的生命支持功能,就是使人类生命在地球上成为可能的那种功能(胡宝清等,2005)。相比之下,这比经济功能更加重要,因为即使获得了不断增长的经济,创造了很多的人造资本,也并不能补偿因此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臭氧的彻底毁坏、大气层生化循环的大规模破坏、耕地的消失、地下水的污染等都是数代人难以补偿的,纵使增加了相应的人造资本也是枉然。这种特别重要的,即能提供有价值的非替代性环境服务的自然资本要与其余的自然资本区别开来,要将其作为关键自然资本,强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关键自然资本存量不随时间而减少(Pearce et al,2000)。因此,保持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总价值不变的弱可持续发展就暴露了其不可持续性的一面。

强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显然更为关注转移给后代的资本结构,由于各种资本之间并不能完全替代,因而就必须在资本总量之外特别地关注生态环境。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危机也明确揭示,当代人对后代人发展需要的最主要威胁正是表现在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退化上。由于在自然资源和其他资本之间不存在完全替代的关系,所以足以维持一定生产能力的这种自然资源在代与代之间的最优配置就构成了强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意味着必须要对自然资本的消耗水平予以重点关注,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本的数量与流速要求不能超出特定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可见,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在于其给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长期的生态约束和限制,这一点和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因此,强可持续发展就是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这一哲学命题在人类发展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强可持续发展以自然、经济、社会的共同改善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特点,以经济增长无损于生态环境为前提,以自然资本消耗的极小化和人造资本产出价值的最大化为目的,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标志(郝韦霞,2008),也就是要把生态系统承载力作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限制条件。因此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的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超越了新古典经济学单纯依靠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的分析框架,从而在理论上明确了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孙陶生等,2001)。

综上所述,强可持续发展范式的本质在于其认为自然资本不可以被人造资本完全替代,而关键自然资本是不能够被人造资本所替代的。强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就是将自然资本存量维持在某个关键阈值之上,这说明了经济发展必须包括对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双重管理,人类的福利不但取决于制造的产品与设施等人造资本,而且更加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服务。(www.xing528.com)

(3)可持续发展范式对比

从以上分析可知,由于对各种形式资本之间的替代性存在不同认识,导致了对于可持续性的衡量有着两种相异的标准,一种是弱可持续性标准,一种是强可持续性标准。前者强调经济的可持续,认为我们不需要考虑生态极限,又可称之为“可替代的发展范式”;后者更加强调自然资本的生态价值,强调生态的可持续,主张除了总的累计资本存量外还应当为子孙后代保留自然资本本身(至少是关键的自然资本),又可称之为“不可替代的发展范式”。

而问题在于,自然资本的总量并非无限,而是有限度的,所以正如我们看到的,自然资本同时作为人类经济资源的提供者和生态环境的保障者,在很多时候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性主要在两个层次上展开。一个是附带性矛盾,人们选择利用一部分自然资本进行经济活动,但这种活动的结果是,不但生产了物质财富,而且也“附带性”地生产了二氧化碳等一些破坏环境的要素。资源耗竭和环境破坏并不是经济活动的目标,而是在为生产投入补充价值时所产生的不受欢迎的副产品。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矛盾的另一个层次是同一性矛盾,对于一些自然资本,如果把它用作经济资源,就不能用于环境保护;如果用于环境保护,就不能用作经济资源,这是一种零和博弈的游戏。当然,这两个层次的矛盾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以各种复杂的形式纠缠在一起(陈向义,2007)。

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附带性矛盾和同一性矛盾在实际中表现在可持续发展的两种不同走向上,即弱可持续发展和强可持续发展两种对立的范式。两者都承认自然资本的有限性,但对立的根源则集中体现为自然资本的替代性问题上。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自然资本在本质上是可替代的,在保持后代产出能力不低于当代的过程中是否需要考虑自然资源消耗的生态极限,这种分歧直接影响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不同走向。

围绕着可替代性问题而展开的强可持续发展范式和弱可持续发展范式之间的分歧一直贯穿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全部过程。进一步考察这两种可持续发展范式,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哪一种是正确的?遗憾的是,目前理论界对此并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人们必须用自然资本来充当经济资源,即弱可持续性范式有其合理性;也必须用自然资本来保障生态环境,即强可持续性范式也有它的合理性。也就是说,这两种范式的理论思维方式都是正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服务的。可见两种范式各有千秋,都有着自己固定的“科学共同体”。两个范式都是有根据的,在科学上尚没有对哪一种范式有着更明确的支持。两种范式都有着特定的设想、假设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念,因此难以断定、证明哪一种范式是正确的或是虚假的。

但是,能够肯定的是关键自然资本是不能够被人造资本所替代的,因此,要对关键自然资本的实际存量做出保护,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资本总量的保持。退一步分析,即使无法做到对关键自然资本的原样进行保存,但一个刚性要求是对关键自然资本的使用必须保持在生态极限内,保持在其可以再生、恢复的范围内。只有这样,关键自然资本所提供的生命支持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才能做到不减少。

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增长,既要考虑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各种人造资本的协调利用问题,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经济增长所依赖的资源环境的生态承载力问题。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能力的范围内,才可能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从而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总之,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递增态势(强可持续发展),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递减态势(弱可持续发展)。因此,强可持续发展是理想的、最佳的状态;弱可持续发展是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吴殿廷等,2006)。图2-1概括了两种可持续发展范式的区别和联系。

图2-1 可持续发展的两种范式总结

世界的生态系统包含了经济,而不是经济包含了世界生态系统(Daly et al,1993)。从历史上来看,人类可以在没有人造资本的条件下生存下去,但是没有生态系统的支撑,人类就无法生存。自然资本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提供了合适的生态环境条件让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生态系统可以容忍有限的破坏,但其生态极限一旦被突破,整个系统将会崩溃,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整个国家的国土开发格局或城镇内部的布局,不同的空间尺度范围内都存在着人和自然之间、生产和生活活动之间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关系上不尽协调的矛盾(樊杰,2007)。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基础,都要走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也就是说,城市发展不仅要能实现资本总量不减少的弱可持续发展,更要能实现关键自然资本不减少的强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