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沿江合作:跨越江河的成功经验

湖北沿江合作:跨越江河的成功经验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湖北作为长江中游重要省份,如何有效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开展沿江合作是重要突破口。散花跨江合作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效,为全省沿江地区开展合作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黄石与浠水散花跨江开发的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作出这一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推进跨江合作,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核心在于协调好利益关系。

湖北沿江合作:跨越江河的成功经验

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湖北作为长江中游重要省份,如何有效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开展沿江合作是重要突破口。散花跨江合作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效,为全省沿江地区开展合作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思考之一:在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如何推动沿江两岸协调发展。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长江两岸长期以来呈现出非均衡发展态势,两岸发展悬殊较大,常常是江这边为发达城市,江那边是落后的农村,形成强烈反差。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过江通道增多,沿江两岸的联系日益快捷方便,有利于开展跨江合作,实现两岸相对均衡发展。黄石与浠水散花跨江开发的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作出这一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推进跨区域合作,是践行协调发展理念、补齐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下一步,有必要将跨江合作拓展为沿江合作,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一批跨行政区划的合作园区,支持和鼓励沿江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以点带面、一线串珠,从而带动湖北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

思考之二:在跨江合作中,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互利共赢。推进跨江合作,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核心在于协调好利益关系。沿江地区隶属不同的行政区域,在现行体制下,为了各自利益,难免彼此设防、各自为政,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行政区划变成了分割市场的壁垒,形成“囚徒困境”。体制机制是合作的桥梁,从某种程度上讲,消除体制鸿沟比打通过江通道更重要。跨区域的合作,党委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必须建立党政高层沟通协商机制,通过改革创新,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利益关系是合作的纽带,只有通过合作博弈,甚至牺牲一些短期的、局部的利益,才能做大蛋糕、分享蛋糕,形成利益的“帕累托效应”。从我省实际情况看,沿江强强联合的合作模式不具典型性,多数应该是以大带小、以强带弱。黄石市着眼大局和长远,采取了一些让利措施,促进了散花的发展,两地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最终也会收到双赢的效果。所以,大的、强的一方短期内适当让点利,对弱的、小的一方给予一些扶持,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会获得长期的、整体的利益。当然,从根本上讲,必须协调好双方的利益关系,建立完善必要的资金结算、利益分享等机制。

思考之三:在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落实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的重大任务。我省长江沿岸很多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面临既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又要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的两难选择,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散花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在适度开发中加强保护,做到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统一。必须以规划为龙头,把绿色作为城市建设的底色,围绕生态与科技两大核心,科学确定功能布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共赢。必须把保护长江的责任向沿江乡镇延伸,注重发挥后发优势,在城镇化过程中同步落实保护目标,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建成绿色生态廊道和黄金经济带。(www.xing528.com)

思考之四:如何进一步拓展沿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尽管散花与黄石的跨江合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合作的深度、广度还不够,仍然停留在打通通道、产业扩散、民间合作等层面,离规划、设施、产业、商居和旅游等“五个一体化”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利益联系还不紧密,合作的方式比较单一,深层次的合作项目较少,等等。这些也是沿江合作面临的共性问题,需要各地继续探索,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开放理念,跳出体制藩篱,突破局部利益障碍;必须结合本地实际,找准对接点,围绕产业和项目开展合作;必须创新合作模式,比如飞地模式、托管模式、园外园模式等,开展实质性的合作。

思考之五: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实行分类指导,激励“快牛”。省委、省政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总体上是卓有成效的。但据我们了解,也有少数地方由于各种原因,省里给的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甚至躺在账上睡大觉;“四化同步”试点镇扶持政策有的“吃不了”——由于没有项目或无地复垦,导致增减挂钩用地政策用不上。有的“吃不到”——因没有入围“四化同步”试点,散花等地尽管有不少荒滩荒地可复垦,但不能享受增减挂钩政策,有些好项目因为没有用地指标不能落地。我们认为,对非公益性的财政项目资金特别是产业扶持资金,应体现“择优”的原则,对发展潜力大、势头好的地方或项目实行相对集中扶持,避免“撒胡椒面”;有些“含金量” 比较大的试点示范,应给出完成的时间表,不能无限期地“试”。要体现“竞争”的原则,有出有进,优进劣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