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农村贫困现状及救助政策

我国农村贫困现状及救助政策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农村贫困由来已久,其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我国贫困地区数量多,分布广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辽阔、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等,截至2017年,国家级贫困县仍有592个,其中217个分布于中部地区,375个分布于西部地区。西藏作为集中连片贫困区域之一,在5个县脱贫之后,还有69个贫困县。区域位置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原因。4047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67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我国农村贫困现状及救助政策

我国农村贫困由来已久,其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我国贫困地区数量多,分布广

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辽阔、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等,截至2017年,国家级贫困县(不含西藏)仍有592个,其中217个分布于中部地区,375个分布于西部地区。西藏作为集中连片贫困区域之一,在5个县脱贫之后,还有69个贫困县。

我国贫困县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广泛。贫困程度严重的区域多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尤为严重。这些贫困县就是我们扶贫工作中需要重点攻克的区域。

区域位置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原因。在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区域,贫困县数量较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靠近大城市经济发展中心。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不断增长,这些有区域位置优势的大城市迅速发展起来,沿着小城市—近郊—农村的线路不断向外扩展,从而使农民也参与了产业投入,日益富裕起来。而西部和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即使拥有资源也无法利用,造成现在的贫困状态。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贫困县体现了我国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对于这些贫困县,只有激发它们自身的发展动力,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单靠政策兜底覆盖不是长久之计,只有真正将经济发展起来,才能避免农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2.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为产业引进奠定基础

我国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在贫困减少方面已经取得不错效果。如图2-1所示,连续5年来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减少。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7年末,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3.1%,比上年下降1.4%。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77元,比上年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1%。4047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67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同时,随着我国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水平较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6年末,交通设施方面,有火车站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8.6%,99.3%的村已通公路,61.9%的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能源通信设施方面,99.7%的村通电,11.9%的村通天然气,99.5%的村通电话,82.8%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89.9%的村通宽带互联网,25.1%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具体如表2-6和表2-7所示。

图2-1 2013—201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状况

表2-6 乡镇、村交通设施情况(2016年末)(www.xing528.com)

续表

表2-7 村能源、通信设施(2016年末) 单位:%

可以看到,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中,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全面覆盖。与2006年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进村公路的类型来比较,在2006年的时候,全国的进村公路水泥路面的占比只有35%,其中西部地区只有14%,如今已经提高到了76.4%,西部地区也提高到了70.2%。村内的水泥路面也从27.7%提高到了80.9%。在这10年间,农村的通信设施也有了极大的进步。电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将近100%,互联网的覆盖率也达到了将近90%,有25.1%的村子还出现了电子商务配送站点。

这些基础设施的提高意味着农村整体生活条件的变好,也意味着这里的投资环境在10年间有了很大的进步。“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可到达性是农村经济能否增长的基础条件。而互联网覆盖率的提高,也是适应现在整体社会的表现,有利于引进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发展产业扶贫。贫困县现在的基础设施已经开始慢慢完善,为产业扶贫的引进奠定了基础。基层政府应该把握好这个机会,促进村集体经济与产业建设,积极发挥产业扶贫的优势。

3.弱劳动力居多,无法在较远的区域就业

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数据显示,2013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有1256万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2.4%。2015年底,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占整个贫困人口的44.1%,较2013年有所上升,涉及近2000万人,其中患大病和慢性病的有734万人。不降反升的数据表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扶贫攻坚中较难啃的一块骨头。在2015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中,患大病、重病的约有330万人,患长期慢性病的约有400万人,其中15~59岁劳动年龄段的患者占41%。青壮年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可能给家庭的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罹患重大疾病不仅带来自身的痛苦,威胁生命的健康,还给家庭造成巨大的医疗费用支出。慢性病则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治疗和维持,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这些都使得家庭成员的主要劳动能力丧失,沦为弱劳动力。

因病或者因残致贫的人,成了弱劳动能力者,无法从事原来的体力劳动,也无法外出务工。在这些家庭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家庭是为了照顾家里生病的成员,无法外出务工,才使得原本并不贫困的家庭因为失去经济来源、大额的医疗费用而陷入贫困。采用政策兜底的形式帮助贫困户脱贫不是解决贫困的根本之计,如何把农村的劳动力及闲置的土地、自然资源运用起来,给予他们稳定的收入来源,才是扶贫工作的重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