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采掘业的能源节约与碳排放减少潜力分析

采掘业的能源节约与碳排放减少潜力分析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我国能源消耗总量较大,2013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7.6亿吨,影响采掘业能源消耗技术、能源结构等因素的微小改进,可能产生相当大的节能量。研究采掘业的能源消耗,进而估计节能潜力,对实施能源总量控制,制定和完成能源总量控制目标都非常有必要。采掘业的碳排放是我国工业碳排放的重要部分。本书将对采掘业碳排放的估计和未来碳减排潜力进行研究,以求为采掘业碳减排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对碳排放总量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采掘业的能源节约与碳排放减少潜力分析

节能潜力是目前能源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产业的能源消耗量受到产业产出、能源结构、产业规模、能源价格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产业自身特性的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采掘业既生产能源,又消耗能源,能源价格对其能源消耗的影响可能是双向的。研究采掘业的能源消耗影响因素,从而研究其能源消耗量和节能量,是本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能源和矿产的开采过程中,技术进步会对能源消耗产生影响,此外,考虑到反弹效应的存在,技术进步可能会引起能源价格的降低,从而导致更多的能源消耗,因此,能源价格会对采掘业的能源消耗产生影响,也就是除了技术手段的节能,笔者还应该考虑经济手段的节能。而采掘业提供了大部分的化石能源,能源价格上涨会影响其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使得产出发生变化,同时在生产的过程中又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能源价格上涨又会抑制其产出,因此,能源价格对采掘业的能源消耗是个双重而复杂的影响因素。这也是本书研究的影响采掘业能源消耗和节能的重要因素。

根据历史数据,采掘业的能源消耗占到我国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5%~8%,2011年达到2.002亿吨标准煤。由于我国能源消耗总量较大,2013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7.6亿吨,影响采掘业能源消耗技术、能源结构等因素的微小改进,可能产生相当大的节能量。因此,研究采掘业的节能,能够从能源消耗总量控制上较好地减少能源消耗。合理进行总量控制,目前已经是我国能源政策的重要内容,除了能源强度的目标,能源总量控制的目标早已提上日程。国家发改委2011年年底下发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的征求意见稿,提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具体目标,到2015年国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1亿吨标准煤左右。国家能源局制定的2014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38.9亿吨标煤。研究采掘业的能源消耗,进而估计节能潜力,对实施能源总量控制,制定和完成能源总量控制目标都非常有必要。

从化石能源来看,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相对较少,而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这种能源禀赋决定了我国的能源消耗将长期以煤炭为主。改革开放以来,1997年之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一直占到70%以上,而1998年下降到69.6%,到2001年最低达到65.3%,之后开始不断上升,到2007年超过70%,达到71.1%,2008年为70.3%,2009年达到70.4%,2011年达到72.8%。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不但能源效率低,而且其消耗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和其他环境污染物。以燃煤为主的能源年消耗,造就了我国75%的二氧化硫排放、75%的二氧化碳排放、85%的二氧化氮排放、60%的一氧化氮排放和70%的悬浮颗粒物排放[1]。我国目前出现的大面积持续的雾霾,大多与煤炭的大量消耗和持续的增长直接相关。

煤炭的过量开采,不但使大量的煤炭被消耗,造成污染物的排放,同时造成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煤炭开采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煤炭开采造成大气污染,开采过程中的水污染、地表沉陷、裂缝、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远距离运输的煤炭损失对沿线环境也造成不小的污染。(www.xing528.com)

煤炭开采过程不但消耗大量能源,产生较多碳排放,同时开采形成的废气主要是矿井瓦斯,主要成分是甲烷,而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3倍。以2006年为例,全国煤炭矿井瓦斯的排放量有160亿立方米,其中仅利用10亿立方米,剩余的150亿立方米直接排放进入大气层扩散到全球范围,其中瓦斯含量大约40亿立方米,相当于860亿立方米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

同样,在开采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的过程中,将消耗大量的能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采掘业的碳排放是我国工业碳排放的重要部分。在开采能源和矿产的过程中,如何减少碳排放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而通过对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潜力的估计,能够为采掘业的碳减排制定比较合理可行的目标和规划。

本书将对采掘业碳排放的估计和未来碳减排潜力进行研究,以求为采掘业碳减排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对碳排放总量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