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析粮食物价问题中的利益博弈

解析粮食物价问题中的利益博弈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难看出,在这一大矛盾背后,实际上存在着两组三角利益关系的博弈。一组是农民、市民和财政的利益关系;另一组是中央、地方和粮食企业的利益关系。三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改革以来的第二波大幅度上涨,达到了14.7%。对国有粮食系统而言,放开粮油购销后,正如朱镕基同志讲的,还没有拿出一个宏观调控办法能够稳定粮食价格。对此,朱镕基同志已经看得很清楚。

解析粮食物价问题中的利益博弈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也拉开了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序幕。自1979年夏粮上市开始,粮食收购就实行了减购、提价和加大超购加价的比例等新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1984年的粮食产量达到了8146亿斤,比1978年增长了33.6%,国家从农民手里收购来的粮食(包括公粮、统购、超购)超过了2200亿斤,比1978年增加了1倍还多,农民和市民皆大欢喜。但此后,由于购进的粮食不能顺价销售,价格倒挂严重,财政不堪重负,1985年开始取消统购、实行“合同定购”,将统购价的30%加上超购价的70%合并为“倒三七”的合同定购价,农民感到吃亏了,导致粮食产量4年减产和徘徊。于是连续几次提高粮食收购价,到1989年,粮食产量再次超过1984年。为保证国家掌握粮源,1990年又将“合同定购”改为“国家定购”,明确农民完成定购任务是应尽的义务。此后粮食产量进入一个基本稳定期,总产量在8700亿—8900亿斤之间。

这十几年的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面临的一大突出问题,是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199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6元;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4.24%,农民为58.80%),因此提高了对农民的粮食收购价却难以提高对市民的销价,于是不断增加的购销价格倒挂便成了持续增加的财政补贴。不难看出,在这一大矛盾背后,实际上存在着两组三角利益关系的博弈。一组是农民、市民和财政的利益关系;另一组是中央、地方和粮食企业的利益关系。粮改难,难就难在要处理好这两组三角利益关系实非易事。

1992年和1993年这两年,粮食产量都是增长的。1992年为8853亿斤,比上年增长1.7%;1993年更是首次登上9000亿斤台阶,达到了9130亿斤,比上年增长3.1%。那为什么1993年11月秋粮开始上市时会出现粮价暴涨?

那是因为1993年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三大新情况:

一是1992年秋,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根据当时粮食的供求情况,中央决定1993年取消实行了40年的对城镇居民口粮定量供应的制度和粮票,实行放开粮油购销。

二是实行了改革以来的第二次工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城镇职工的工资。199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加35.64%,实际提高11.03%。

三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改革以来的第二波大幅度上涨,达到了14.7%(此前一波为1988、198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达到18.8%和18.0%)。(www.xing528.com)

这三件事情对粮食购销影响巨大。

对国有粮食系统而言,放开粮油购销后,正如朱镕基同志讲的,还没有拿出一个宏观调控办法能够稳定粮食价格。于是国有粮食企业就开始自行其是。有的看到粮价高了就不敢去收;有的认为反正价格高进高出,就敢高价收粮,也敢高价销粮;还有的认为,粮价涨上来了,库里存着原来收的低价粮,可以跟着卖高价赚上一笔。当然,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经济高速增长下,一些沿海发达省份大幅度调减粮食生产,粮食市场放开后到主产区去高价抢购粮食,由此带动整个粮价不正常上涨。而国有粮食系统不仅没去平抑粮价,反而推波助澜。

对农民而言,粮价涨了当然高兴。但对市民而言,宣布了涨工资,但还没拿到手,粮价就涨了;而粮价一涨,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都跟着涨,当然很有怨言。实际上,中央本来决定1993年10月1日要按新的工资标准发放,但由于测算的人均每月增加58元有点超出预算,于是再重新测算,时间上就耽误了。同时,当时安排的是不仅工资要涨,而且汽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对农民的粮食收购价格都将适当提高。但这些价格的调整原来是安排在1994年夏粮上市之前进行。而1993年11月的粮食突然涨价,就把这些部署打乱了。

对整个经济而言,当时确实存在着过热的现象。对此,朱镕基同志已经看得很清楚。1993年7月28日,他在人民银行全体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去年基建投资总规模从1万亿元一下子跳到2.2万亿,今年上半年又增长了69%。一年的时间,哪里有这么大的财力?显然是靠发票子。”“基建投资的年度规模增长太猛,特别是在建规模增长过猛,生产资料价格必然上涨更猛。钢材的价格从去年初的1600多元1吨上涨到今年的4000多元1吨。通货膨胀率也急剧上升。这样得出一个综合判断,就是要防止经济过热。这样搞下去不行,基建的摊子不能再铺了。”[3]

所以,1993年11月开始的粮价暴涨,背后的总根源,是货币问题,是经济过热,是通货膨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