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倦怠:表现、原因与应对策略

职业倦怠:表现、原因与应对策略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职业倦怠的内涵及其表现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它是指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职业倦怠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情感衰竭,即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三)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职业倦怠可以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进行干预。

职业倦怠:表现、原因与应对策略

(一)职业倦怠的内涵及其表现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它是指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职业倦怠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情感衰竭,即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②去人格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③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即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烦琐事物。

(二)职业倦怠的成因(www.xing528.com)

职业倦怠的成因主要包括:工作负荷过重;个体对工作中所需的资源没有足够的控制,或者个体在使用他们认为最有效工作方式上没有足够的权威经济报酬和生活报酬无法形成激励;与周围的同事没有积极的联系;工作量或报酬的不公平、评价和升迁的不公平导致的情感衰竭;价值观冲突等;在工作中,不能获得提升;所从事的工作不具有挑战性;分工不是很明确;与家人的关系的不融洽也是工作倦怠的直接原因之一;单位不能为其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等。

(三)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职业倦怠可以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进行干预。

就个体而言,要转变认知,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和机会,避免因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引发职业倦怠;要积极面对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手段,而不应逃避;做好归因训练,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个体可控的因素,如能力和努力等,从而加强内控。

就组织而言,要向员工阐明工作角色和责任;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更多地吸纳员工对流程和再造的意见;工作业绩评定时,员工的优点、贡献、失误、缺点都要放在重要位置;提供与工作相关的训练和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