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十二纪录片:推文逆袭实现排片目标

二十二纪录片:推文逆袭实现排片目标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7年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当天,一部关于“慰安妇”幸存者的纪录片《二十二》悄然上映。CCTV提到了文章内容,人民日报官方微信也主动转载,其他媒体、公众号的转载更是不计其数,影片《二十二》在8月16日的排片率因此上升至11%。从文章推送时间来看,恰好在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当天,恰好在影片上映当天,相关题材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二十二纪录片:推文逆袭实现排片目标

【案例简述】

2017年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当天,一部关于“慰安妇”幸存者纪录片《二十二》悄然上映。据说这部影片没有声势浩大的宣传,也没有大导演IP,更没有明星加持,排片率只有1%。

电影公众号“乌鸦电影”推送的一篇影评《她们在等待道歉,日本政府在等待她们死去……》瞬间刷爆了朋友圈。在微信公众号打开率逐渐下降的今天,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迅速突破800万,手动点赞10万+,公众号涨粉21万。CCTV提到了文章内容,人民日报官方微信也主动转载,其他媒体、公众号的转载更是不计其数,影片《二十二》在8月16日的排片率因此上升至11%。

【营销亮点】

究竟是什么让这篇文章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呢?推送时间精准+题材敏感+叙事吸引人。

从文笔来看,用作者的话来说,可谓是文笔平平,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实属意外”。但是文章推送时间精准、题材敏感,再加上对读者情感渲染,已经让它具备了爆品元素。从文章推送时间来看,恰好在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当天,恰好在影片上映当天,相关题材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从文章题材来看,这篇文章并不是最早评论这部电影的,“慰安妇”的话题较为敏感沉重,大多公众号都选择了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来评论,而作者却选择了微观角度,没有谈论政治,没有评论战争,没有用过多的言语来煽动读者的民族情感,而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真实、具有亲和力。

"2012年12月,广西桂林,新坪镇桂东村。92岁的韦绍兰,她每个月只能拿到30块钱的低保。对此老人家没有太多怨言,她总是说,我买一次菜要用5块钱,买什么呢?买白菜啊,白菜便宜。钱够用就行了,多就多用点,少就少用点。”这样的高龄,这样拮据的生活,老人家却没有太多怨言,依然坚强、善良、乐观,她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作者以一位普通老人的生活现状切入,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继而讲述老人不为人知的过去。

后由此转到导演郭柯拍摄影片的经历,其中最让人动容的是,纪录片前身是个短片,这个短片名为《三十二》,当他把这部短片拍成纪录长片时,却只剩下二十二人了,到电影《二十二》上映时,中国在世的“慰安妇”老人,仅剩下八人。数字变化的背后,是生命的黯然逝去,她们承载着历史和身心伤痛,在生命结束之时依然没有等到正义来临,没有等到那句应有的道歉,读者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们的痛,悲伤愤懑之情油然而生。作者文章里虽然没有激烈的言辞,显得冷静、平和、真实,但是,“会感动的人,自然会被感动”。(www.xing528.com)

【痛点解析】

该案例的爆品驱动因素:强调——转发。

“慰安妇”是一个敏感沉重的话题,在宏观上足以引起所有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共鸣,“这一路上,日本鬼子见到女人就拖上车。韦绍兰说,不敢抬头,不敢数,也不知道他们拖了多少个。她们被关到屋子里,被鬼子不分白天黑夜地强奸。”看到这样的句子,读者很难不产生愤怒情绪,基于价值观认同和帮助意愿进行转发。

作者选择的微观视角,使故事的主人公们看起来如此平凡,仿佛邻家奶奶一样,更能刺激读者的转发欲望。“试问,如果有记者问你奶奶,当年是怎么被日本人凌辱的,你想不想抽他?”看到这样的句子,读者很难不为所动。

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接“催转发”——“今天是8月14日,也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希望在一年的365天里,我们留出一天来关注这些老人,尊重她们经受的疼痛,尊重她们遭受的苦难。”

陈/轩/点/评

事实证明,充满正能量的主流价值观,并没有被网民抛弃。网民还是愿意转发正能量的内容,尤其是涉及民族大义和爱国热情的文字。转发这样的内容,不仅能提升人格魅力,还能帮助弘扬社会正气,何乐而不为?有时候,属于什么样的人,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界定,所以,一次表明态度的站队行为,就可以找到归属感。可以说,人们转发正能量文章,有时候不只是出于宣扬正义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寻找一种归属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