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84》:苹果广告的拯救之路

《1984》:苹果广告的拯救之路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4年的“超级碗”上播放了一则60秒广告片,即后来被称为拯救了苹果公司的最伟大的广告片《1984》。后来,有人解读说,“《1984》解释了苹果公司的哲学和目标,那就是平民百姓——而非政府和大公司——才拥有掌管科技的权利。”广告《1984》“玩弄”了当时极为敏感的意识形态,苹果公司切切实实给大家带来了革命性科技产品,所以这条广告能成为神作一点儿不难理解。

《1984》:苹果广告的拯救之路

【案例简述】

1984年的“超级碗”上播放了一则60秒广告片,即后来被称为拯救了苹果公司的最伟大的广告片《1984》。

广告内容大体是这样:在一个电影院里,200名群众无精打采地盯着一块巨大的屏幕,一位“老大哥”级人物正在宣讲,此时一个身穿白色T恤、红短裤的女运动员冲进片场,用铁锤砸碎大银幕上那个象征着精神控制者的“老大哥”。她干净利落地打破了“老大哥”的统治,代表着自由、创意以及变革,拥有图形界面的她与思想陈旧、一成不变的IBM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迎接了未来的新生,预示着苹果Macintosh(苹果机)的问世。低沉的男声在此时缓缓道来:“1月24日,苹果电脑公司将会发布电脑Macintosh.而你也将明白,为什么1984不会成为‘1984’。”

广告片《1984》在1984年1月22日美国超级杯橄榄球大赛的电视转播中播出了一次,却被美国的三大电视网和将近50个地方电视台多次重放,上百家报刊杂志各种评论广告片《1984》的现象和影响,这些都为苹果公司和Macintosh做了免费广告。Macintosh的出现引发了一场个人计算机世界的革命,也让苹果电脑的销售额扭亏为盈。

《1984》充满乔布斯色彩,据说正是他一手策划的。当时他就说道:“我们之所以身在此处,就是要给世界留下一个印记。我们要像艺术家和诗人那样创造一种全新的理念。”后来,有人解读说,“《1984》解释了苹果公司的哲学和目标,那就是平民百姓——而非政府和大公司——才拥有掌管科技的权利。”

【营销亮点】

这是巧妙借势的经典示范。

1984年的苹果系列电脑正在走下坡路,而1981年问世的IBM电脑正值旺市,销售量不断攀升,并以其倍受企业信赖的品牌推动PC市场迅速成长。苹果全力推出的Macintosh,是世界上第一台采用图形用户界面的个人电脑,与当时采用DOS命令采用纯文本用户界面的IBM电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句话,Macintosh在当时具有不折不扣的革命性。而最象征革命性的是什么?就是英国著名政治讽刺作家乔治·欧威尔的作品《1984》。(www.xing528.com)

《1984》小说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生活在一个叫欧什尼亚的极权专制国家,他的世界被“党”和它的领导人“大哥”所控制。欧什尼亚处处有“大哥”的头像海报,上面还有文字“大哥在注视着你”。“党”和“大哥”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定量食物、分发衣服、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温斯顿由于和自由派女子朱丽娅相爱而被双双拘捕,送去劳改。在饱受饥饿、折磨、毒打和“教育”后,他终于向“党”低头,背叛了朱丽娅的爱,说出了“我爱大哥”。《1984》给人一种压抑的、毫无希望的结局。

苹果公司借用1984的场景,影射当时IBM对计算机行业的封闭统治,而随后出现的砸碎屏幕的健美女性则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苹果Macintosh电脑,所谓精神控制者的“老大哥”,就是指当时在PC界如日中天的IBM.这则广告在向全世界发出挑战当时IT界老大哥IBM的信号。苹果公司在广告结尾明确说道:“Macintosh不允许乔治·欧威尔笔下的‘1984’走进现实。”

【痛点解析】

该案例的爆品驱动因素:猎奇——有趣。

当年负责制作苹果广告《1984》的创意导演李·克劳回忆说:“《1984》表达了苹果的理念和目标:让人民而非政府或大公司掌握操纵技术,让计算机变得普通人可及而非控制人的生活。”这个寓意深刻的广告反映的思想内容正好能够充分表现出1984年时电脑世界的格局和苹果的心态,让观众在获得视觉效果冲击的同时也了解了IT世界的现时状况,可谓是一举两得。

陈/轩/点/评

人类摆脱束缚的欲望根深蒂固,所以对于革新性事物充满期待。广告《1984》“玩弄”了当时极为敏感的意识形态,苹果公司切切实实给大家带来了革命性科技产品,所以这条广告能成为神作一点儿不难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