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务总结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务总结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审计主体具有法定性。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必要时可以依法适当吸收专业技术机构或人员组成审计主体。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范围涉及时间、空间,因领导干部任期、分管范围、行政区域大小、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审计机关自然资源等审计要素不同而不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技术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较大区别,审计技术直接影响审计效率、审计质量、审计风险。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务总结

(1)审计主体具有法定性。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必要时可以依法适当吸收专业技术机构或人员组成审计主体。国家审计机关是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主体,内部审计机构是本部门、本单位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主体。两个审计主体在多方面有一定区别。前者主要界定党政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履行责任,后者是针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其审计对象可能是本部门、本单位领导干部,也可能是下属部门、单位。两个审计主体在审计依据、审计标准、审计组织方式、审计评价角度、审计报告及审计成果运用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2)审计客体。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客体即审计对象,直接的审计对象是领导干部任期内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资料。间接审计对象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开展的各类活动。透过资料审查活动是选择审计客体的关键

(3)审计范围。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范围涉及时间、空间,因领导干部任期、分管范围、行政区域大小、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审计机关自然资源等审计要素不同而不同。

(4)审计内容。审计内容主要依据《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结合审计对象涉及的审计范围、审计目标等确定。

(5)审计标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要在认定审计事实的基础上,从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方面加以选择,注重依据的相关性、有效性、适用性。(www.xing528.com)

(6)审计技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技术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较大区别,审计技术直接影响审计效率、审计质量、审计风险。要依法、依规、科学选择审计技术。

(7)责任界定与审计评价。责任界定要明确事项,坚持客观、求实原则,按照“三个区分”的原则,逐个事项、分清环节、找准问题源头、断定事项后果和影响及其程度,坚持从制度决策、贯彻执行、监督检查等关键环节入手,客观、全面、准确、认真区分各阶段有关领导干部的责任归属。透过现象看本质,盯紧重点不放过。审计评价要把握领导干部任职周期、职务分管范围、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整体性、效果性,坚持用客观、辩证、发展的观点审慎评价。

(8)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把握审计依据、责任界定、审计评价、审计建议等关键要素,做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依据准确和审计基本情况翔实,界定责任客观公正,审计评价全面、深刻,发现重大问题及时、如实报告,审计建议科学、适用、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