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优政策干预理论的演进历程

最优政策干预理论的演进历程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Johnson最早意识到Bhagwati和Ramaswami的重要性,并对该文进行了再阐述,并且进一步提出了有关国内扭曲存在背景下的最优政策干预的两个命题。另一方面认为,除了最优干预政策,还能对其余可供选择的干预措施进行排序,不同类型的扭曲,对应不同的政策排序。

最优政策干预理论的演进历程

Johnson(1965)最早意识到Bhagwati和Ramaswami(1963)的重要性,并对该文进行了再阐述,并且进一步提出了有关国内扭曲存在背景下的最优政策干预的两个命题。命题1认为,国内扭曲的根源在于帕累托最优性条件不能实现,因此,只有在扭曲发生的地方,采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以及税收和补贴政策的组合的措施才能纠正扭曲。命题2认为,通过采取贸易政策(如降低关税)来抵消国内扭曲不必然增加经济福利,这一结论实际上是次优理论的直接应用。因此,消除国内扭曲需要在生产、消费和要素利用过程中采取合适的税收或者补贴政策,而不是在国际贸易中采取增加或者降低关税的政策,也就是,任何形式的贸易干预(trade intervention)政策都对国内扭曲于事无补。

Bhagwati et al.(1969)在对Kemp和Nagishi(1969)的回应中提到,对于不同类型的扭曲,不仅存在最优干预政策,而且存在次优(the second best)和三优(the third best)的干预政策。因此,可以从可供选择的政策中,对政策进行排序。

Bhagwati(1971)对Bhagwati et al.(1969)提到的政策干预思想进行了详细的再叙述。具体来说,当存在扭曲1,即FRT≠DRT=DRS时,最优干预政策是关税政策,然而次优政策可能是生产、消费或者要素税收(补贴)政策,由于不能判断出这几种政策的优劣,因此也就无法对这几种政策进行排序。当存在扭曲2,即DRT≠DRS=FRT时,最优政策是生产税收(补贴)政策,次优政策要么是关税政策,要么是要素税收(补贴)政策,因为不能判断出这两种政策的优劣,此外,消费税收(补贴)政策对于生产扭曲的消除并不起作用。当存在扭曲3,即DRS≠DRT=FRT时,最优政策是消费税收(补贴)政策,次优政策是关税政策,而生产或者要素税收(补贴)政策却于事无补。当存在扭曲4,即生产不在最有效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上进行时,最优政策是要素税收(补贴)政策,次优政策是生产税收(补贴)政策,三优政策是关税政策,然而,消费税收(补贴)政策却对扭曲的消除没有影响。(www.xing528.com)

因此,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最优政策干预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不同类型的市场不完全对应不同类型的最优干预政策,但是这些最优干预政策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直接作用于扭曲,又称靶向原则(the targeting principle)。具体来说,当存在生产扭曲时,需要用生产补贴来处理,当存在消费扭曲时,需要用消费税来处理,等等。另一方面认为,除了最优干预政策,还能对其余可供选择的干预措施进行排序,不同类型的扭曲,对应不同的政策排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