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县陶瓷产业现状与挑战

应县陶瓷产业现状与挑战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应县陶瓷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实现了新的突破,但实际上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当前受国内外市场变化影响,应县陶瓷在技术创新、经营方式、产品质量和结构等方面暴露出种种缺陷,导致产业优势和竞争力日趋减弱,直接影响陶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应县陶瓷产业现状与挑战

应县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辽宋时期就有烧瓦制陶的历史。映着生生不息的炉火,历经千年的传承发展,如今陶瓷产业已成为应县的一项主导产业,有效带动应县县域经济社会的整体提升,是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转型的中坚力量和重要环节。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打造“全国重要陶瓷生产基地”为目标,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着力推进技术、产品和文化创新,陶瓷产业快速崛起。主要呈现出5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全县陶瓷产业规模由“十一五”末的11家发展到20家(日用瓷17家、建陶2家、工艺美术瓷1家),日用瓷生产线发展到28条,年产量达10亿件,产值19.6亿元,是全国重要的日用陶瓷产地之一。二是产品品牌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全县陶瓷产品共有日用瓷、礼品瓷、工艺美术瓷三大类50个系列上千个品种,初步形成了以日用瓷为骨干,建筑瓷、工艺美术出口瓷快速跟进的发展格局。“应县陶瓷”荣获中国地理标志商标,14家企业获得山西省著名品牌和商标。三是销售渠道不断畅通。产品行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口俄罗斯、日本韩国欧亚国家。全县年出口日用瓷约3亿件,占日用瓷总量的30%,出口创汇1.1亿美元。四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不断加强。组建了陶瓷研究所,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培育陶瓷文化,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陶瓷产业体系。全行业拥有省级、市级陶瓷技术研发中心12个,拥有国家级技术、外观专利73项。五是社会效益十分突出。在近年经济下行压力大、劳动就业难的情况下,陶瓷业在解决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全行业创造就业岗位1.3万多个,月平均工资3600元左右,拉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5,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六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推动陶瓷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扶持陶瓷产业发展的十九条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规模以上企业发展的十六条意见》《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招商引资的二十条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证照办理、企业用地、投资奖励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尽管应县陶瓷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实现了新的突破,但实际上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当前受国内外市场变化影响,应县陶瓷在技术创新、经营方式、产品质量和结构等方面暴露出种种缺陷,导致产业优势和竞争力日趋减弱,直接影响陶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县以打造“全国重要陶瓷生产基地”为核心,以转型升级为方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技术改造、研发设计、品牌提升、产业链延伸为手段,推动陶瓷产业从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为主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营销为主转变,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集聚为主向现代产业集群为主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促进陶瓷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之路,到“十三五”末,陶瓷生产及配套企业达到30家,生产线达到50条,产能突破20亿件,培育国内知名品牌3个、省级著名商标达到10个。(www.xing528.com)

2017年6月18日,应县县委、县政府在广东省潮州市召开陶瓷产业对接恳谈会。本次恳谈会共签约7个项目,总投资23.03亿元,拟引资23.03亿元,分别是年产6000万件石瓷生产线项目、年产8000万件高压注浆陶瓷生产线项目、年产5000万件高压注浆陶瓷生产线项目、陶瓷花纸生产线项目、高档陶瓷出口包装彩盒生产线项目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