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挑战

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挑战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日益转变与制造业自主创新紧迫性的日趋增强使得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在危机驱动中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提速。设法降低企业应用工业设计的综合成本、保护与完善工业设计价值在市场中的流通与实现过程是当前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建设不可回避的中心矛盾。尽管中国工业设计产业拥有规模与政策规划的双重优势,但对个体企业这一产业中真正的微观组成单元而言,这两类优势在当前还显得十分空洞。

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挑战

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在以社会化为中心的工业设计事业语境和以专业化为中心的工业设计职业语境中逐步演进,迄今已获得可观的规模积累和有力的政策环境,形成了围绕上述两种特征的比较优势。在规模化方面,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工业设计相关企业已超过6000家,职业工业设计公司已超过2000家,全国工业设计从业人员近50万人,国内开办工业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超过500所。在政策规划上,国内发布地区工业设计指导意见的省份已达到13个。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日益转变与制造业自主创新紧迫性的日趋增强使得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在危机驱动中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提速。然而,无论规模抑或政策的比较优势在应对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特别是创造“创新性”“突破性”产品的困境面前仍显得低效,这一原因还要从工业设计产业自身的原理与结构角度入手寻找。

工业设计通过创造“工业生产的社会性传达结构”来实现自身的特有职能,拥有生产与文化的同构性二元价值结构,存在于一切工业产品物质性传达方式的底层,包裹于传统认知中的“实体产品经济”中间。对于工业生产资源搭建文化输出形态、将技术语言转化为产品语言,是工业设计产业在“无形化产品经济层面”广泛存在的依据,而不是常被误读的工业经济以外的装饰性异类。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文化性消费相对于使用性消费比重的日益增加,设计经济形态将逐步从传统的各类实体产品经济形态中分离,这是市场选择逐步摆脱生产规则掌控而趋向高级化的结果,也是对工业设计产业进行研究并实施具体建设的一个认知基础。

从内涵上来看,工业设计产业是指参与工业设计价值生产、流通与最终实现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是工业设计社会事业的经济化形态,是工业设计职业、行业体系在市场和政策等领域的延伸;从原理上看,工业设计产业是社会文化体系引导工业生产机制进行整合创新的全过程,是工业生产资源的文化传达方式,是社会经济形态变迁、文化性消费比重增加、产品导向性日益增强的产物,具有完整的创意搭建、产品生产、分配流通和终端消费的产业化流程。从产出上看,工业设计产业的一般成果是工业生产资源的社会性传达界面,因而其与广义的工程技术共同构成了传统产品经济的两大支撑。

针对发展的视角而言,工业设计产业经由生产意识、生产模式、生产秩序在不同层面的演进,总体经历了以“促进工业设计职业化”为中心的生产化阶段、以“扩大工业设计行业规模”为中心的规模化阶段、以“完善工业设计商业市场”为中心的市场化阶段和以“形成工业设计国家战略”为中心的战略化阶段等过程。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演进总体上基于上述全球演进的逻辑规律,但在市场化建设一环存在明显的跳跃性缺失,呈现出被动演进的突出特征。

针对结构的视角而言,当前,中国工业设计产业虽然具有规模体量与政策力度的双重比较优势,却难以有效应对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所面临的切实挑战,其根源在于产业中市场组织结构建设的薄弱所造成的价值传递断层致使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设计的成本过高,因而国内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大量存在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普遍避免工业设计方面的主动创新,原因也正在于此。不论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规模与政策优势是否进一步得到强化,市场机制的缺失造成的价值链断裂都将使这种优势无法转化为效能深入到企业应用工业设计的诉求与过程中间。设法降低企业应用工业设计的综合成本、保护与完善工业设计价值在市场中的流通与实现过程是当前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建设不可回避的中心矛盾。

不可否认,深度的工业设计工作(以产品原型和产品服务系统为中心的工业设计类型)虽然能够帮助工业制造企业升级自身生产资源的社会传达层次,但对于一般企业而言,由于设计过程中所隐含的对于企业“原有产品专用性资产”的调整风险,因而在没有明确收益前景的情况下,应用工业设计进行创新将很有可能使其承担时间、精力和财富上难以估量的损失。虽然这一矛盾在设计师个体层面容易得到解决,但对于以生存、盈利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性活动而言,在没有实力保障或外部资源支撑的情况下,对于工业设计的应用就显得“十分昂贵”,这是学术与政策领域在进行专业性分析时常常忽略的重要问题。

聚焦于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具体建设,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有如下认识作为基础:工业设计产业因其价值的无形化以及消费选择等特征,从产业发展的逻辑而言属于中高级市场经济的产物。新的、优秀的设计概念容易提出,但对于以企业为代表的群体经济形态而言,由于新设计的成功与否将不再取决于对传统生产规则的匹配与迎合程度,而是高度受制于市场抉择,因而从中衍生出的研发成本与实施风险等问题往往使企业徘徊不定或驻足不前。当前,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还不成熟,相当数量的地区中,使用性与文化性的消费结构比重还处于前者的压倒性优势。从工业设计自身的二元价值结构来看,文化消费市场的不稳定或缺失就意味着企业不会轻易将其纳入规定性成本考虑的范畴。(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市场领域的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以工业设计为代表的“预期高收益型”投资价值无法得到市场的有效评估:估价技术、合同技术、产权技术等代表性的市场技术体系在区域不平衡、计划体制与市场机制高度博弈的国内文化新兴市场环境中还未成形,企业自然无从判定自身应用工业设计的预期收益,仅靠有限的国际成功案例和行业协会的舆论宣传根本无法触及企业在工业设计应用方面的供需关系。尽管中国工业设计产业拥有规模与政策规划的双重优势,但对个体企业这一产业中真正的微观组成单元而言,这两类优势在当前还显得十分空洞。

从价值实现的逻辑上来看,工业设计的价值从批量化生产到最终实现需要经历在各级市场中放大、进而进入政策环境进一步拓展直至在消费市场回归的综合过程,这是工业设计的知识经济形态在价值流动方面的重要特征。在相对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上述过程能够得到市场机制的竞争保护,以及对于企业应用特定设计方案所能达到的预期收益也拥有相对合理的技术评估方法,工业设计师在其中的利益与发展空间则通过类似于建筑师、工程师的人才评定体系得以实现。在这方面,显然国内的工业设计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市场阶段的跳越造成了价值传递路径上的断层,工业设计的价值在整个产业中大量处于未经质变的状态,其整合创新的主体职能在缺乏市场机制保障和秩序性约束的情况下是难以达成的。

如上所述,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内含一个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的初级市场结构,各类市场机制的缺失使得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规模与政策体量虽然看似拥有比较优势,在层次结构上却横跨一条市场的鸿沟,彼此之间的价值难以有效流动,在国家层面上所形成的比较优势也处于企业的体外循环,扭曲的“玻璃天花板”似的供需错位由此形成。因此,从国家战略层面如何恰当运用企业规模与政策体制的优势,更快建立有效的市场引导、调节和保障性机制,是中国工业设计产业日后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工业化社会”这一更大的视角加以分析,市场结构的缺位的确有我国工业设计产业自身演进的主观原因,同时也有国内工业经济形态尚不成熟的社会性原因。长期的加工型工业经济模式在初期成功解决了我国劳动力在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专业技能有限背景下的就业矛盾,然而劳动密集型、模仿代工型的工业生产模式在体量与阶段性收益上的成功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业经济在深层次上尚处于被高度整合的格局,整个国家工业化部门的类型和层次结构相比较发达国家而言还显得较为单一,很多与服务市场、商品市场、资本市场衔接的部门与机制没有得到建设,这是我国工业新兴产业,以及其他非实体和文化相关产业得不到社会资源共建的深层次原因。此外,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看,由于工业设计的二元价值结构和知识经济特征,在知识、技能等关键生产要素的开发与培育上,当前国内的工业设计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契合度方面也亟待改善。

总体而言,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在规模繁荣与政策强势下,却内含一个存在巨大机制建设空洞的初级市场结构,由此造成的工业制造企业对于工业设计的综合应用成本过高,是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在应对当前国内制造业创新性转型中表现低效的核心原因所在。这一局面的造成有产业自身在演进过程中存在的危机驱动和被动建设等问题,也有深层次受制于社会工业化发展水平等背景性矛盾,在认识上不能够孤立看待。此外,市场机制与计划体制的博弈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相关效应不仅仅波及工业设计这一特定产业,也包括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这方面可以在日后的相关工作中再做更多探讨。产业的市场化建设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工业设计的服务市场、应用市场、消费市场、投融资市场彼此之间既有价值产出在时间流动上的先后,也有空间布局上的相互影响,因而是一个系统的建设格局。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在发挥自身的规模优势、以国家战略性资源投入推进产业市场化机制的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工业设计产业的知识经济特征,克服传统工业经济思路中对规模化的盲目推崇,力争以更有效、更灵活、更有助于工业设计价值发挥的市场机制作为建设方向。此外,在消费领域的推广培育和教育领域的知识、技能结构的建设上,也应符合产业的发展规律与整体诉求,使之能够更加高效、职能更加清晰地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转型、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人民总体幸福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