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情况分析

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情况分析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2.1 建设用地现状及其动态变化9.2.1.1 建设用地现状2012年威海市建设用地面积为84 005.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49%。分为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三大类,威海市建设用地结构及比例情况见图9-1。图9-2 建设用地变化对比9.2.1.3 建设用地扩展过程分析威海市建设用地利用处于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时期,这与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持续变化和制度不断深化变革是密切相关的。

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情况分析

9.2.1 建设用地现状及其动态变化

9.2.1.1 建设用地现状

2012年威海市建设用地面积为84 005.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49%。分为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三大类,威海市建设用地结构及比例情况见图9-1。

图9-1 建设用地结构比例

由图9-1可以看到,城乡建设用地占的比例最大,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6.90%,其次为交通水利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1.57%,比重最小的为其他建设用地,仅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53%。各类建设用地详细情况见表9-1。

表9-1 2012年威海市建设用地结构 (单位:公顷、%)

资料来源:威海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9.2.1.2 建设用地空间变化

2001~2012年建设用地总量呈现上升趋势(表9-2)。由2001年的70 528.36公顷增加到2012年的84 005.78公顷,11年期间共增加13 477.42公顷,平均每年增加1 225.22公顷,年均增长率为1.74%。建设用地的变化指数总趋势同样逐年递增,说明威海市建设用地总量增加在逐年加快,见图9-2。

表9-2 2001~2012年建设用地总量变化 (单位:公顷)

(续表)

资料来源:威海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图9-2 建设用地变化对比

9.2.1.3 建设用地扩展过程分析

威海市建设用地利用处于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时期,这与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持续变化和制度不断深化变革是密切相关的。

一方面,从城市内部结构来看,为改善居住条件而进行的大片住宅区的改造开发,为改善城区内环境质量而进行的污染企业外迁,为发展第三产业而鼓励实施的沿街单位和居民的“破墙开店”,为缓解城区内交通压力而进行的大规模道路拓宽改造,为凸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改善人居环境而进行的旧城环境整治等,使建设用地利用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另一方面,从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扩展看,自20世纪90年代初“筑巢引凤”“以地生财”的思想带动下,各级政府将经营土地作为重要的发展策略,出现了“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随着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大量土地被占用。此后,国家采取了清理开发区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大规模占地的势头受到抑制。进入21世纪,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新形式下,“圈地运动”又悄然抬头,其主要形式,一是建设新城、新区,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二是建设大学城科技园区,三是以生态农业为名大搞旅游度假设施。凡此种种行为,背离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方针,造成了土地的巨大浪费。(www.xing528.com)

9.2.2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相关因子分析

9.2.2.1 二、三产业增加值

2001年威海市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为71.65万元/公顷,以后逐年稳步增长,2012年威海市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56.86万元/公顷,是2001年的3.58倍。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由2002年的11.88%减少到2012年的10.26%,说明建设用地效益整体为减少趋势。

表9-3 2001~2012年历年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统计(单位:万元、公顷、万元/公顷、%)

资料来源:威海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威海市统计年鉴。

图9-3 历年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

9.2.2.2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向城市型的一种现象,是随着工业化而发生的经济和人口分布重心向城市转移,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强化的历史过程。2001年威海市总人口247.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2.84万人,城市化率为28.75%;2012年威海市总人口253.5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3.06万人,城市化率达到了52.47%,比2001年提高了22.81%,年均增长2.49%。一般来说,我国城市化年均增长率为0.6%~0.8%已经是高速[1],可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化高速发展,常使大量土地过早占用而闲置起来,土地价值难以充分显现,无法达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

9.2.2.3 城镇人均用地面积

2001年威海市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70.7平方米,逐年平稳降低(见图9-4),主要由于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增大了人口基数。至2012年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达123平方米。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664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用地已达133.0平方米。而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均城市用地82.4平方米,发展中国家人均城市用地83.3平方米[2]。由此可见,威海市人均城镇用地面积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大超出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城市用地水平,说明威海市城镇用地可挖掘潜力较大。

图9-4 历年城镇人均建设用地

9.2.2.4 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

2001年威海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159.0平方米(以农村人口计),以后逐年攀升(图9-5),2012年增加到214平方米/人。自2001年以来农村人口逐年下降,2001~2012年共减少了38.61万人,农村居民点虽然略有缩减,但幅度不大,2001~2012年共缩减575.42公顷。农村居民点人均面积增加的原因主要为:部分农村人口进城后仍保留原有农村宅基地,农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占用更多的宅基地。按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威海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大于150平方米处于五级以外,说明威海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集约利用水平比较差,可挖掘潜力较大。

9.2.2.5 单位交通用地公路里程数

公路里程指在一定时期内实际达到《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18》规定的等级公路,并经公路主管部门正式验收交付使用的公路的里程数。2001年威海市单位交通用地公路里程数为0.27千米/公顷,2012年为1.16千米/公顷,增加0.89千米/公顷。可以看出威海市交通用地面积和单位交通用地公路里程数均呈增加态势,说明公路的等级普遍比较低,等级外公路的数量比较庞大,公路交通集约用地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

图9-5 历年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