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问题

在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问题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的研究文献不断涌现。对于国际贸易中隐含碳的研究,投入产出模型是最主要的分析工具,因为它能够有效地将二氧化碳排放与包括出口在内的最终需求结合起来,并能充分刻画经济系统中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而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根据原产地的能源投入和生产技术来估算进口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则能更准确地估算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

在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问题

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来消费与其生产不一致的商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将其消费与生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分离。《京都议定书》是从生产的角度而不是从消费的角度来核算二氧化碳排放的,因此有温室气体减排任务的国家可能通过增加从无减排义务国家的商品进口,并减少本国生产而完成自己的减排任务,这样可能造成碳泄漏(carbon leakage)[1],进而导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不断增加。这一问题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embodied carbon)的研究文献不断涌现。

对于国际贸易中隐含碳的研究,投入产出模型是最主要的分析工具,因为它能够有效地将二氧化碳排放与包括出口在内的最终需求结合起来,并能充分刻画经济系统中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投入产出方法有两种: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一般假定进口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等同于国内相同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即进口产品是利用国内的能源投入和生产技术生产。由于一国的进口产品来源于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能源投入和生产技术,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自然也就不同,因此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会产生准确度不高的结果。而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根据原产地的能源投入和生产技术来估算进口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则能更准确地估算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虽然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估算的结果比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估算的结果更加准确,但是从进口替代的角度看,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估算的是本国通过进口所节约的国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进口节碳量,因此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假设也是合理的(张友国,2010)。(www.xing528.com)

受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只有极少数研究者(如Peters and Hertwich,2006;Peters and Hertwich,2008a等)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来估算贸易中的隐含碳,而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展开的。基于此,本书只是就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根据对进口商品的处理方法的不同,投入产出模型可以分为两种:竞争(进口)型投入产出模型和非竞争(进口)型投入产出模型(以下简称“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和“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没有将生产部门消耗的中间投入区分为本国生产和进口两部分,因而无法反映各生产部门与进口商品之间的联系;而后者的中间投入则分为国内生产和进口两部分,因而能够反映各生产部门与进口商品之间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