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总要求主要表现在“产业融合、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中共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目前我国乡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为何要重视乡村发展、如何加快乡村发展的意见和观点,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做出了明确的指引,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指导。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总要求主要表现在“产业融合、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党和政府正在致力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统筹兼顾农村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发展及党政发展等,不断加强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有效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我国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些发展战略都是党和政府针对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而制定的。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是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这是我国乡村发展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意义,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乡村即将进入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发展指引的新时代。中共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目前我国乡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为何要重视乡村发展、如何加快乡村发展的意见和观点,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做出了明确的指引,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指导。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意见,把握核心精神,领悟发展实质,只有不断加深人民对于乡村振兴发展的使命感的理解,农业丰收,才会巩固农业发展基础;只有农民富裕,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只有农村稳定,社会才能和谐

乡村振兴不仅是某些方面的发展,还是全方位整体安全性战略,其中包含了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与进步。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农村以往发展战略的改革与提升,是一项整体又全面的发展性工程,所以,我们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剖析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3.2.1.1 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求

农村想要实现“农业发达、农民富裕、农村美丽”,必须依靠乡村产业的发展与进步作为其强有力的经济支柱。否则,实现“农业发达、农民富裕、农村美丽”的乡村发展目标终将只是纸上谈兵,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

现阶段,我国产业振兴需全方位的发展,不仅需要农业、畜牧业的兴旺发达,更需要产业的兴旺发展。但是目前根据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地区的状况分析,农业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农业基础作为依托,并需要不同产业的积极融合发展。由于乡村多元化经济的融合发展,我国乡村产业积聚繁荣。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产业兴旺”态势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农村其他各部门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农业发展的影响。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因此,粮食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明确规定了我国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仍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农村经济发展受限,则最终会造成其他经济部门也受到严重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我国社会各领域都实现了全面发展。但根据实际状况分析,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保持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发展还存在大量的弊端,例如,产业结构发展失衡,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合理。农业仍然是我国乡村发展的主导产业,根据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我国第一产业的生产总额仅占民生产总值的7.08%,其总额仅占GDP增长额的0.3%。首先,尽管我国农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比不上工业和服务业,但其重要程度是不能被忽视的。其次,由于我国粮食的供需结构严重失衡,政府应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发展结构,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完善粮食生产种植结构。

农村实现产业兴旺发达不仅是目前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资源配置问题仍然较为严峻,农民仍处于低水平的收入状态,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大量农民背井离乡,外出甚至出国寻找务工机会,而农村仅留下大量老、弱、病、残等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民,使农业发展缺乏充足劳动力,最终导致农业落后发展的局面。事实证明,只有乡村产业的迅速发展,才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根本方法,从而才能使农村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历本的国家,目前农民人口数达到8亿,因此,“三农”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积极倡导以质量、效益、绿色为发展方向,认为产业的兴旺发达不仅要依靠产量的增加,更要在质量上取胜。各生产部门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注重生产高质量产品,积极创办优质企业。现阶段,我国产业的发展应以农业发展为主导,其他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以农业发展作为基础,从而进一步加强各产业间的整体发展。

3.2.1.2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

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生态宜居是发展关键。乡村振兴在本质上是指:通过改变农村以往单纯凭借农业生产资源的使用来发展经济的模式。生态宜居概念中所表述的生态观念,主要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绿色生态发展模式。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实践过程中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段话主要体现出民生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了民生的关键内涵就是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良好经济条件的支撑,还需要以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作为保障,这有利于增加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和归属感。生态宜居,不但需要舒适的住房,还需要和谐的生态居住条件,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农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都是人民最大的福祉。

生态宜居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乡村面貌的干净整洁、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积极秉持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观,摒弃以往人们将人为生态取代自然生态的错误生态观。政府要倡导人们保护乡村特色传统文化,积极维护生态平衡,加强乡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最终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赢的生态宜居环境。

“生态宜居”是我国生态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全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人们要想获得宜居及高品质的生活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存在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存在的疾病与困扰社会发展的问题往往都是由恶劣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因此,党和政府应针对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措施,人民也应当加强对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加强危机感。我国农村拥有良好的地形地势等自然条件,可以构建出不同于城市的自然宜居生活环境,为人们实现安居乐业的生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2.1.3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www.xing528.com)

乡风文明的主要内涵是指农村地区的社会风尚风俗,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并广泛流传下来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其本质特征是一种特有的地域文化。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确定了如今乡风文明的核心。与此同时,由于受到我国目前所持有的意识形态、社会整体风貌、不同文化的熏陶及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等现代观念的影响,乡风文明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目前,衡量乡村振兴发展优劣的标准具有多样性。其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主要衡量标准之一,它积极推动了我国农村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种坚硬的底气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文化的内涵复杂多样,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地域性、传承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一些优秀时代文化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传统文化中去,不断积淀,最终被传承下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想要振兴,就要形成文明、良好、淳朴的民土风情,焕发乡村新景象。”现阶段,若我国想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则必须进一步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是乡村文明振兴的关键。先进的乡风文明能提高人们的精气神,改变人们以往的社会旧风貌,有利于我国建设“美丽、和谐、文明、繁荣、民主”的现代化新农村,所以,政府要积极倡导乡风文明建设,为提高乡村魅力、加强乡村力量、丰富乡村文化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为了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政府应积极倡导经济、文化、生态发展并举,农民群众积极配合政府工作,改变以往只重视经济发展的旧思想,树立“既要护口袋,也要护脑袋”的思想观念。在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努力避免错误的发展计划,这样做的目的有2个:第一,是为农村发展融入过量现代化要素;第二,是融入过量城市要素。与此同时,乡村文明的振兴还应继承与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及民土风情。

针对农村乡风文明的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学习先进的思想道德、加强农民素质涵养、改变以往思想观念,不断继承和弘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摒弃消极的传统文化,使农村发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为农村发展构建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农民的思想问题,因此,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只有切实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才能真正确保乡村的振兴发展。

3.2.1.4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现阶段,政府要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和谐居住环境,必须依靠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作为实现保障。针对农村的有效治理,有关政府部门积极加强对农村的社会治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狠抓违法犯罪分子,为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提供一个和谐舒适的社会环境,最终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创新型治理措施,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的有效治理。

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农村自治办法表现出来,为乡村治理提供多样化的治理措施,同时,明确规定了乡村治理的主体和方法。另外,法治也是乡村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有效的法治措施为解决社会利益关系作了强有力的保障。此外,德治既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乡村治理的关键核心部分。“三治”措施的有效实施不仅可以满足国家政策的需要,而且适合我国发展的基本国情,同时,也是我国乡村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载体,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乡村治理要紧密结合自治、法治、德治的实施,因此,只有确切落实这些治理方法,才能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首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拥护党和政府的宗旨与政策,全面利用社会组织及国家的优势资源来规范社会发展,不断整合社会自治的不完整性与分散性;其次,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不仅村民要自觉提高政治参与度,而且党员干部也应积极采纳村民的意见,做到全民参与,共同致力于发展富裕乡村、幸福乡村、美丽乡村。

3.2.1.5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价值追求

人民生活富裕是农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也是党和政府如此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立本的国家,农业是我国发展各项事业的基础,若要实现乡村农民生活富裕,则必须努力将农村人民作为一切乡村工作的重心,满足人民需求,建设和谐、美丽、幸福的现代化乡村,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乡村发展活力,让农村人民切实体会到幸福感、满足感、归属感,真正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必须使广大农民感受到其发展成果所带来的改变,让发展成果真正成为人民的福祉。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有效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让人民真正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

只有当物质与精神层面的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时,人民的“民生三感”(幸福感、归属感、获得感)才会真正溢于言表。“民生三感”是对当今主要社会矛盾发生转变的积极响应。目前,我国人民群众不再仅满足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且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值也日益提升,人民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逐渐得到满足,丰富了新时代的民生内涵。人民群众的“民生三感”的获得,不仅来源于个人需要得到满足,还来源于政府和社会的政策制度,也来源于人民参与社会建设所获得的成就感和使命感。现阶段,人民群众的社会建设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有利于培养人民群众阳光健康的心态,从而加强社会融合与团结发展,加强社会治理的整体性,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目前,全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我国经济增长态势不断严峻,因此,农村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政府针对如何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如何使农民生活富裕等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制度。有关部门要积极注重“抓重点、补短板、提弱项”等问题,以“坚守底线、加强重点、规范制度、积极引导”为指导思想,将“农民最关心的社会利益问题”作为实现基础,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努力为农民生活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人民生活富裕作为全社会共同的奋斗目标,重点关注社会发展中的短板问题,以便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