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雁阵模式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分析

雁阵模式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分析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雁阵模式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分别为:单一产品的初始雁阵模型、产业升级的雁阵模型以及国家之间发展梯度的雁阵模型。“雁行模式”下,每个产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进口国外消费品。因其形状与雁群飞行时的阵型排列相像,因而称之为“雁阵模式”。

雁阵模式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分析

小岛清(2000)引用Okita(1985)对雁阵模式的解释提出:“亚太地区的雁阵发展模式,不同于以往我们所认为垂直分工或者是水平分工,它是一种特定的动态模式。亚洲各国发展阶段不同,自然禀赋不同,并且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而雁阵模式恰好适合各国充分利用其存在的差异进行国际分工,以获得发展。”雁阵模式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分别为:单一产品的初始雁阵模型、产业升级的雁阵模型以及国家之间发展梯度的雁阵模型。

(一)单一产品的初始雁阵模型

20世纪30年代,赤松要(1935、1937)根据日本棉纺织产业自1860s到1930s的统计数据提出所谓“基本的雁行模式(Fundamental Wild-Geese-Flying Pattern)”。“雁行模式”下,每个产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进口国外消费品。第二阶段:国内产业开始生产该消费品,但进口仍在持续。同时,国内还需进口资本品来生产该消费品。第三阶段:国内产业开始出口该消费品。第四阶段:国内产业实现了对发达国家该产业的赶超。该消费品出口减少,同时用于生产该消费品的资本品开始出口。后进国家在单一产品上的进口值、国内产值、出口值随时间都呈“倒V”变化型。因其形状与雁群飞行时的阵型排列相像,因而称之为“雁阵模式”。

图2.1 一国不同产业和雁阵模式以及不同国家在同一行业的雁阵模式(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Kwan(1994),Yamazawa(1990)等。

(二)产业升级的雁阵模型

20世纪60年代,在费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product life cycle)”的启发下,赤松要扩展了其基本雁阵模式,提出一国不同产业的发展也呈现渐进性模式。“进口—生产—出口”的过程首先出现在初级产品,然后才出现在制成品。小岛清(1960、2000)分别通过H-O模型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出发解释雁阵发展的动因,提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向资本密集度更高的行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同时规模经济、“干中学”和产品内分工的加速发展都会促进技术进步,进而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国家之间发展梯度的雁阵模型

20世纪60年代,赤松要(1961、1962)还在单一产品基本雁阵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发达国家与后进国家之间的雁阵模型”:世界上所有国家可依其工业化程度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成不同阶层——先进国、中间国与跟随国。处于不同发展梯度的国家共同构成一个雁阵形态。雁阵在头雁的带领下不断前进,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并且保持每一梯次之间的适当差距(赤松要,1962)。后期研究中,小岛清(2000)则更为强调后进国家对先进国家的赶超,并将雁阵理论称为“赶超产品生产周期理论(Catching-up Product Cycle Theory)”。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