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草原植被频遭破坏:问题凸显

草原植被频遭破坏:问题凸显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物极必反,过度放牧造成草原植被承载力下降,生产条件受到极大损害。20世纪80年代,盐池县北部地区土地沙化十分严重1966年到1976年,农村群众大量开荒种地,致使草原严重沙化、退化,产草量下降,生态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盲目追求羊畜存栏数和连年干旱,畜牧业生产遭受极大损失。据1983年全县土壤普查,各类不同程度沙化土地已达689.15万亩,占盐池县北部总面积的85.8%,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8%。

草原植被频遭破坏:问题凸显

宽广的地域环境和丰富的草地资源,使盐池县具备了发展畜牧业的客观条件,盐池县农民群众对农牧业的依赖,也常用“地是聚宝盆,羊是摇钱树”来做比喻。养羊是盐池县的传统产业,也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是物极必反,过度放牧造成草原植被承载力下降,生产条件受到极大损害。

20世纪80年代,盐池县北部地区土地沙化十分严重

1966年到1976年,农村群众大量开荒种地,致使草原严重沙化、退化,产草量下降,生态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盲目追求羊畜存栏数和连年干旱,畜牧业生产遭受极大损失。1976年全县羊只死亡15.9万只,死亡率达到30%,为历史最高。当年羊只存栏数降到31.9万多只,比1952年减少8万只。

1978年,盐池县被国家畜牧总局列为畜牧业现代化综合试验基点县。1979年羊只饲养量达54万只。此后20多年间,盐池县持续推广“三高一快”养羊措施,羊只饲养量逐年增长:1980年为55万只,1985年为61.5万只,1990年为66.75万只,1995年为74.9万只。

盐池县20世纪90年代风沙非常严重,沙压房屋的情况经常发生

20世纪80年代,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黎明自然村沙进人退,全村人被沙逼退五千米

20世纪80年代中期,盐池县农村群众秋季打草以备冬天取暖和饲喂羊只及大家畜

然而,养殖方式粗放、载畜量激增导致了草原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每到冬春季节,风起沙流,摧苗打禾,吹蚀地表,农田草原沙化程度不断加重。遇此情况,农民播种数次而不能保苗,常因此一再推迟播种,贻误农时。(www.xing528.com)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积沙覆盖致使草原退化,沙化面积以每年约18万亩的速度递增。经常出现沙尘暴天气,最小能见度仅为14米。据1983年全县土壤普查,各类不同程度沙化土地已达689.15万亩,占盐池县北部总面积的85.8%,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8%。据1983年《盐池县草场资源调查报告》记载显示,盐池县当时草原沙化面积为539万亩,比1961年的282万亩扩大了257万亩,即平均每年扩大11.7万亩。

1949年盐池县的耕地面积为73.6万亩,1999年耕地面积达到143.3万亩。50年新开荒地近70万亩。十年九旱的盐池县,因滥垦和被撂荒的耕地很快退化,变成盐碱滩或明沙川,毁植被500多万亩。

盐池县甘草品质优良,资源颇丰,但过度采挖甘草,会造成草场沙化。1990年前后,受甘草价格因素影响,加之生活极度困难,宁夏同心、海原县的部分农民几乎每年都要到盐池县马儿庄一带采挖甘草,人数最多时达到一两千名。每年因挖甘草造成的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据1983年农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南部黄土丘陵区受到不同程度水蚀的面积达到193.7万亩,占本地区总面积近90%。据水文部门测算,平均每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达到5000余吨,全县每年流失土壤538万吨。水土流失使土地资源中宝贵的“水”和“肥土”流失,冲毁农田和草原,扩大延长沟壑,对当地农业生产危害极大,同时将大量泥沙注入黄河,给更大范围地区造成了灾害。

1983年4月,城郊公社四墩子大队把沙荒地划分给社员后,县科委组织技术人员指导群众植树造林近两千亩

从1983年开始,盐池县切实加强草场封育,以恢复生态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