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生态:探讨其发展历程

创新生态:探讨其发展历程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创新生态的概念得到基本明确后,近年来对创新生态的研究开始侧重于系统内部构成和创新环境建设。

创新生态:探讨其发展历程

创新生态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英国萨赛克斯大学的弗里曼(C.Freeman,《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教授在对日本技术政策进行研究时使用了“国家创新系统” 一词,从制度和产业层面阐述了系统性创新和国家政策干预的重要性。弗里曼指出,社会经济中的各部门在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网络,网络中的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美国学者纳尔逊(R.Nelson,1987)是国家创新系统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研究中侧重于制度机制,认为创新是高校、企业等有关机构的复合机制,指出各国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导致了国家创新系统存在较大差异。与纳尔逊不同,伦德瓦尔(Lundvall.B-A,1992)等人侧重于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微观研究。他们对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构成和运作机制进行研究,将国家创新系统看做一个社会体系,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一个用户与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这其中也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过程中,知识流动体现出的区域属性使得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受到广泛关注。英国学者库克(P.Cooke,1998)在其著作《区域创新系统: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治理作用》中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在地理上功能不同又相互关联的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等机构共同形成了区域创新系统,创新就是从这一系统中产生并持续发展的。道劳雷乌克(Doloreux)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分为支撑体系和内部机制两部分进行研究,他认为科研机构和高校组成了支撑性的“知识基础设施”,而区域内部治理安排在此之上会通过互动学习、知识生产、临近性和社会根植性推动系统高校运行。

爱德纳(Adner Ron,2006)是最早将生态系统概念与创新系统结合在一起的学者,他在2006年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揭示了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从创新生态的视角,更好地解释了现代创新活动的风险与瓶颈。他在早期研究中指出,当今企业通过创新创造价值的过程不能只依靠单一创新主体,而是要与周围的其他创新主体进行合作,共同创造价值。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涉及产品周期、资源配置和风险评估等内容的复杂系统,且创新生态系统不仅依赖系统内成员的参与,还依赖外部环境的变化。他还指出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风险,认为创新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三类基本风险:自发形式的风险、相互依赖的风险及整合的风险。后来,他基于学习理论,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当核心企业的上游元件面临的技术挑战越大时,技术领先者的竞争优势呈增长态势;与之相反,当下游互补品面临的技术挑战越大时,会在一定程度上销蚀技术领先者的优势。但爱德纳在研究中,重点关注核心企业如何通过更好的生态观念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缺乏对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研究,也没有关注生态形成机制和架构的演化。与爱德纳的研究同时期的马尔科·扬西蒂(M.Iansiti & R.Levien,2004)和罗伊·莱维恩通过生态位的概念来阐述创新生态系统,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由不同但彼此相关的实体组成的松散联结的网络,企业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彼此相互作用并命运攸关,系统内各主体的发展与整个网络的绩效状况息息相关。

在创新生态的概念得到基本明确后,近年来对创新生态的研究开始侧重于系统内部构成和创新环境建设。汤普森(V.Thompson,2012)等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由技术交互网络、合作关系、技术创新展示、政府机构、战略交流构成。梅森(C.Mason)和布朗(R.Brown,2014)则将创新创业要素提供者、联合创新创业企业和环境的中介机构与生态系统内的创新创业支撑要素都视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成分。在系统内部价值创造方面,匝若(Shaker A.Zahra)和南比桑(Satish Nambisan,2011)认为核心企业是创新生态系统的领导者,创新生态中的后发企业在资源、技术和生存空间方面受到生态系统领导者的限制。罗曼诺(A.Romano,2014)等人则认为可持续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对创新型创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www.xing528.com)

与国外研究不同的是,国内对创新生态研究的起步较晚,主要是在国外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产业、区域发展实际情况,从产业链角度对创新生态的构成和内部组织进行细化研究。吴绍波和顾新(2014)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分为了内外两部分,内部由核心创新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其他相关配套主体构成,外部由政府、行业协会、信息中介等机构组成。柳卸林(2015)等认为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包括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风投等创新主体及其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这其中也包括了参与创新的自然资源、劳动、知识、资本、技术等各种创新要素在各主体之间的流动和溢出。孙源(2017)进一步把链式思路融合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认识中,他认为,生态系统是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链上相互联结的创新群落,在创新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产业体系内创新资源的交互作用,构成共存共生、动态演化的系统。在更细化层面,丁彩霞(2017)总结了节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强调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公众作为系统行为主体要素,在系统内通过各方相互协同与合作实现节能信息资源的有效传递、共享与整合;王娜和王毅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分析,指出创新生态系统应包括外部环境、产业体系、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和人才五要素。

综上所述,尽管学者们在细节方面对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认识有所差异,但普遍将政府、企业、高校、研发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