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紧张形势下的中国核试验安全措施

国际紧张形势下的中国核试验安全措施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也正是国际形势最紧张的时候。1963年7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一个禁止大气层核试验的条约,企图阻止中国进行核试验。在二二一厂,工程兵部队建造了多处地下掩体和地下指挥所,其中地下指挥所能够抵御1 000磅炸药的袭击。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六下班前要召开小组会,对保密包进行对照检查和清理。结果对方的父亲竟然是一名特务嫌疑人,给二二一厂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此人后来受到严重处罚,被判了刑。

国际紧张形势下的中国核试验安全措施

1962年9月,在原子弹理论设计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二机部提出“两年规划”,要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爆炸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为此,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的十五人专门委员会。专委会设立的目的,是组织协调26个部委、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900多家工厂、部队、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围绕核工业建设核武器协作攻关。

金银滩迎来了又一个“集结高潮”。

1960年和1962年,从中科院、各部委和全国各地抽调了陈能宽、龙文光等105名知名专家,方正知、黄国光等126名高中教授、工程师充实设计、试验和制造队伍。

金银滩上更大规模的集结出现在1963年和1964年,这两年分配的大中专学生1 600多人来到了二二一厂,把他们的青春和梦想留在了这里。

原二二一厂的高级工程师陈飞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到达金银滩的。

陈飞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半导体专业,他是班里最早被中央组织部要走的人,当时陈飞只知道自己“为了国家需要”要去青海,具体干什么,他并不清楚。

当年8月,在金银滩最美丽的季节,陈飞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优秀毕业生一起,来到了二二一厂。

此时,也正是国际形势最紧张的时候。

1963年7月,苏、美、英三国莫斯科签订了一个禁止大气层核试验的条约,企图阻止中国进行核试验。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还曾策划运用卫星和间谍飞机深入到兰州附近刺探中国的核设施,甚至扬言要摧毁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在二二一厂,工程兵部队建造了多处地下掩体和地下指挥所,其中地下指挥所能够抵御1 000磅炸药的袭击。

因为原子弹的研制事关国家最高的安全利益,有关原子弹的一切工作,都要在极其秘密的状态下进行,所有进入二二一的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保密”。

王菁珩记得自己初到二二一厂时,由于当时厂里的人还不多,只是被保密部门叫去进行了谈话。后来人越来越多,厂里就专门制定了保密规定,贴在每个办公室里。(www.xing528.com)

王菁珩每天上班前,都要到车间的保密室领取自己的保密包,将一天的科研、生活记录在保密本上,科研总结只能写在科研报告纸上,这些都要装进保密包里,下班时统一交回。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六下班前要召开小组会,对保密包进行对照检查和清理。

“当时各个技术小组之间是不发生横向联系的,有关问题的协调,通过车间来沟通解决。”王菁珩说。

1961年,王菁珩和同在二二一厂工作的妻子饶冬金恋爱、结婚。他们分在不同的科室,平时回家后,大家都十分自觉,从不谈论各自的工作。

在二二一厂,保密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陈飞的妻子因为不在基地工作,甚至到结婚的时候,都只知道丈夫在青海,具体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她都不知道。

在二二一厂,因为泄密而被处理的案例也是有的。王菁珩说,曾有一个职工在外面和同学见面时,跟对方说出了二二一厂的性质、地点。结果对方的父亲竟然是一名特务嫌疑人,给二二一厂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此人后来受到严重处罚,被判了刑。

除了严格的保密规定以外,为了加强基地的保卫工作,青海独立师六团专门负责基地车间、工号、实验室、哨所警卫和禁区骑兵巡逻。兰州部队高炮十三师驻守基地的周边,负责空中警戒。

基地内部的保卫、警戒工作也极为严格,各个要害车间、工号、实验室都有持枪的战士站岗值勤,工作人员要有盖着车间、工号字样的通行证才能进入。

此时的二二一厂,已经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小社会。经过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青海省人民政府矿区办事处”,由公、检、法、邮电、银行等部门建成了一个科研与生活合一的联合体,真正成了一个“小城市”。

与此同时,在二二一厂以外,其他核工业厂也陆续完成了相关的研究和生产任务。

多厂配合作业,完成了从铀矿勘探、开采到最终生产出原子弹的核心部件的全过程。

对于二二一厂来说,真正的“草原大会战”即将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