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优化方案

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通过构建团队建设性偏差与团队学习或组织惯例更新的倒U形关系提示团队建设性偏差的过犹不及问题。本研究拟借鉴事件评估的二阶段法,由相应的管理者或负责人先回忆相关事件,再运用事件强度量表对事件进行评估,以实现团队或组织层次事件的评估。

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优化方案

(一)如何科学地测量中国情境下的团队建设性偏差?

现有的个体层面建设性偏差量表不适用于测量本土企业中的团队建设性偏差,有以下原因:一方面,个体建设性偏差内涵与团队建设性偏差存在内涵的本质差异,不能简单地将个体层面的测量工具通过“指称迁移模型”(the referent-shift model)(Chan,1998)来测量团队建设性偏差;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和国情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将基于西方情境开发的测量工具运用于本土企业情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基于中国本土企业情境,开发一套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建设性偏差量表,是后续研究开展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本研究拟首先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二)团队建设性偏差如何自下而上地推动组织惯例更新?

挖掘自下而上的影响力对于企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十分关键,但现有研究对此种影响力的探讨较为鲜见。本研究构建了两条自下而上的影响路径:团队建设性偏差对组织惯例更新的直接作用;团队建设性偏差通过团队认知—情绪过程、团队学习对组织惯例更新的间接作用。同时,通过构建团队建设性偏差与团队学习或组织惯例更新的倒U形关系提示团队建设性偏差的过犹不及问题。以上路径生动地通过目标团队建设性偏差所释放的强烈信号,进而在组织中激发起鲇鱼效应以形成自下而上的复杂影响过程。(www.xing528.com)

(三)如何基于事件系统理论开展多层次的群体层面研究?

Morgeson(2005)以及Morgeson和DeRue(2006)虽已开发出描述事件强度的量表,但现有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调查研究多关注个体层面的事件以及事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且相关研究还很不充分。一般而言,事件的评估采用二阶段法(Chen,Liu,& Tang,2020),且对事件进行评价的个体与后续进行团队心理与行为反应的为同一实体。本研究涉及对组织和团队层面事件的收集和评估及其对团队行为决策的影响,这存在两个难点:其一,对组织或团队层的数据无法通过数据汇聚得来,这是源于每个实体回忆的事件各不相同,对事件强度的评估也各不相同;其二,组织或团队事件需是团队成员所共同了解的事件。本研究拟借鉴事件评估的二阶段法,由相应的管理者或负责人先回忆相关事件,再运用事件强度量表对事件进行评估,以实现团队或组织层次事件的评估。同时,制定所回忆事件的选择标准,以确保领导者或负责人所评估的事件是团队成员所共同体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