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材问题解析:关键观点及解决方案

教材问题解析:关键观点及解决方案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要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文明发展趋势。它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红山玉龙可能是这些代表器物中最具震撼性与趣味性的一种,教学使用时效果会更好。

教材问题解析:关键观点及解决方案

对于唐朝灭亡的教训,有人将之总结为“内有宦官干政、牛李党争,外有藩镇割据,造成国家四分五裂”。这样总结不错,但是说得并不详细。

唐朝毁于藩镇割据造成的政局紊乱。唐朝疆域辽阔,在前期的盛世中,人口和经济又迅速发展,给地方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一旦中央政权陷入混乱,军事力量失控,局势就很难挽回。到唐宪宗元和时期,全国竟然有十五个道,总计七十一个州不向中央缴纳赋税,中央财政大大缩水,这样怎么会有能力去收复失地?因此平定黄巢起义后,唐朝政权不久就土崩瓦解。历史事实证明,这种粗放的地方管理制度有着严重的问题。

问题表现如下。

① 除了京畿和战略要地,朝廷几乎完全仰仗地方官员来控制地方,一旦朝廷无法有效管理地方官员,就会导致地方失控。唐玄宗统治前期,每一个县令上任之际,他都要与之面谈,这是一种补救措施,效果尚可;到了统治后期,他不问朝政,政权立即就出了问题。(www.xing528.com)

② 唐代中期军队管理开始失控。尤其是府兵制垮台后,唐朝改用募兵制,使得职业军人出现,他们最喜欢抱团,也最喜欢拥兵自重。唐朝的节度使一方面对中央政府爱答不理,另一方面内部争夺相残也非常激烈,董昌就是被自己的老部下钱镠打垮的。当然,钱镠所为符合朝廷的利益,无可厚非。但是其他的军阀内乱,如安禄山死于安庆绪之手,安庆绪死于史思明之手,史思明死于史朝义之手,则不仅罔顾伦理,还造成安史之乱久久难平,这些都是职业军人集团所为。

③ 因为土地兼并,唐朝的均田制被破坏,太平盛世滋生的众多百姓失去生活依靠,沦为流民,不是成为盗匪就是成为藩军,或者成为佃户或奴婢。无论他们怎样选择,其结果都是国家的赋税减少,地方的实力增加,这些都是国家的不稳定因素。而唐朝中央政权有时还不得不借重藩镇军阀的力量来镇压叛乱,这更加强了藩镇的权势与地位。藩镇越强,中央政权就越无力,越无法抑制土地兼并。到晚唐时,土地兼并已经成为国家的心腹之患。

唐朝统治者的笼络政策,给予了藩镇越来越大的权力,这实际上是饮鸩止渴。如颁发铁券,不仅免死,而且免死几次,甚至延及子孙,如此没有底线,置中央政府的权威于何地?这真是如同抱薪救火,薪不尽而火不灭。

有鉴于此,北宋在建国伊始就下决心解决军阀问题。表面上看,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就轻轻松松解决了这个毁灭大唐的积弊,相比较之下,唐朝皇帝显得很无能。笔者在教学中因此屡屡被学生询问唐朝为什么不能杯酒释兵权。其实,“杯酒释兵权”只是冰山一角,石守信等大将也绝不是省油的灯。宋朝能够“杯酒释兵权”的关键在于宋代继承后周世宗改革的成果,改革了地方管理制度,将兵权、财权、民政、监察权分开,从根本上杜绝了军阀割据的可能。北宋时期的军阀要想割据,一开始就会面临无兵可用、无粮可吃的尴尬局面,那一点点割据之心,会立刻被扼杀在襁褓之中。当然,宋太祖采用温和手段解除军队将领的兵权,也算是一个创举,兵不血刃就让大将俯首,免去了刀兵相见、生灵涂炭之祸,这是个很聪明的办法。宋太祖的改革还涉及中央管理制度,限于篇幅,笔者不再展开论述。这些中央管理制度上的改革归结到一点,就是与改革后的地方政治制度做了对接,将事权统一在一个官僚集体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