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城中村与都市村庄的比较对比分析

传统城中村与都市村庄的比较对比分析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受此影响,早期研究者普遍将城中村称之为“都市里的乡村”“城市里的乡村”等。[8]不难发现,上述界定主要是以传统城中村为模本,从景观视角对城中村做的比较直观的描绘。为了与传统城中村加以区分,本书将那些作为被征地农民集中安置区的“城边村”为典型代表的社区,称之为都市村庄。关于传统城中村的改造及社区演变问题,已有研究已经比较充分,因此本章将重点关注第二种类型的都市村庄。

传统城中村与都市村庄的比较对比分析

国内学术界对城中村的研究,始于对国外都市村庄(urban village)和城市边缘区(urban fringe)研究的借鉴等。[3]受此影响,早期研究者普遍将城中村称之为“都市里的乡村”“城市里的乡村”等。[4]进入21世纪以后,城中村这一概念才开始被普遍接受。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城中村大量出现的原因,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城中村的出现源于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转型、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以及现代化进程共同影响下的深层次社会转型问题。[5]

对国外都市乡村和城市边缘区研究的借鉴,以及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整体性认识,构成了相关研究的重要共识,并直接反映在对城中村内涵的界定上。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界定包括: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连续建成区或边缘区,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者半包围的、没有或者仅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6];城中村脱胎于农村,因城乡二元割裂的现实而产生,其空间因城市建设而被建成区所包围,实际上是一种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转型社区[7];城中村即城市里的乡村,是在空间形态、功能结构等方面与所处城市反差极大,亦城亦乡、亦农非农的社会群落。[8]

不难发现,上述界定主要是以传统城中村为模本,从景观视角对城中村做的比较直观的描绘。如果沿着这一思路展开,作为被征地农民集中安置区的“城边村”社区由于在建筑景观、社区环境等方面已经与周边城市住宅小区差别很小,似乎已经是完成“村庄转型”的社区,不应再被纳入城中村的序列。然而,作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混合社区”,城中村既表现为一种地理实体的存在,也表现为一种组织化实体的存在。[9]其特殊性,更多反映为与传统小农村社共同体相对应和区别的一种村社型组织,具体包括工业化的新型村社共同体与后工业化的新型村社共同体。[10]如果说传统城中村属于处在工业化中前期的新型村社共同体,那么以“城边村”社区则可以被归入后工业时代的新型村社共同体。为了与传统城中村加以区分,本书将那些作为被征地农民集中安置区的“城边村”为典型代表的社区,称之为都市村庄。(www.xing528.com)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都市村庄在空间布局、建筑景观、社会结构、经济特征和主要推力等方面,均与传统城中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是导致其在相关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重要原因(详见表9-1)。从演变过程来看,都市村庄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传统城中村经过改造改制后建立起来的原村民回迁安置社区。二是因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部分城郊农业和农村建设用地(主要是农村宅基地)被征用,由此而产生的专门作为被征地农民集中安置区的“城边村”社区。关于传统城中村的改造及社区演变问题,已有研究已经比较充分,因此本章将重点关注第二种类型的都市村庄。

表9-1 传统城中村与都市村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