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评价理性计算的重要性?

如何评价理性计算的重要性?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该文中,作者还引用了一个神经科学家所描述的一个丧失冲动的患者基于理性计算而没有办法做出决定所给人带来的恐怖感。二人会面对刺激做出反应,这是人具有理性的一个重要特征,表现在冲动上。一个丧失冲动的患者的“理性计算行为”并不是真正的理性,因为他并没有考虑理性计算时所必须花费的时间成本。

如何评价理性计算的重要性?

经济学中所指的理性是指每一个经济体在进行决策时,会选择使自己获得最优结果的决策。当然,这个最优决策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决策者会有自己的约束条件,而这个约束条件是别人无法了解或体会的,包括信息的不对称;其次,这个最优决策的结果不仅体现在经济报酬上,同时也可以是效用的增加、风险的降低、时间成本的降低或情感的收益等非经济报酬的最优。

对于理性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人认为人有时候会理性,有时候会不理性。比如,人们认为比较平静的时候会比较理性,冲动的时候会不理性。这是真实的吗?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的“不理性”行为,比如有人会购买楼下商店里的高价牛奶,而不是选择去较远的超市购买比较便宜的牛奶。其实这个事情恰恰说明了人是理性的,因为商店里的牛奶可能价格比较贵,但相对于时间成本比较高(工作收入高)的人来说,买楼下的牛奶就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而对于时间成本比较低(退休人员)的人来说,购买超市便宜的牛奶才是最划算的。不同的主体选择不同的理性,只是其约束条件不同而已。

再如,现实中有很多企业在雇用大学生的时候会选择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这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显然不公平。名牌大学毕业生也有能力很差的,而在进入企业以后,很多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显现出了非凡的能力,而他们的成本也可能更低。那么企业选择名牌大学毕业生是不理性的吗?其实通过分析发现,企业要想雇用到工作能力强的毕业生就需要进行筛选,而筛选需要很高的成本(如时间成本、搜寻成本、接触成本等),如果选择名牌大学毕业生,雇用到工作能力强的毕业生概率会更大,因此,为了节约筛选成本,企业宁愿付出更高的工资,也不愿雇用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这是理性的选择。

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面食;高寒地区的人喜欢吃高热量、高脂肪的肉食;俄罗斯人更加喜欢酒精饮品。这些并非简单的习惯,而是千百年来最终理性选择的结果。南方人如果选择面食或北方人选择米饭,在物产流动性较差的古代,这部分人会被食物选择淘汰;高寒地区的人如果没有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很难抵御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影响;而俄罗斯人对酒精的偏爱可能与他们所处的纬度有密切关系。这一切也是理性的选择结果。

冲动是理性的对立面。经常会听到有些人说:“我一冲动就买下了那个包包!”意思是非理性支配了当时的行为。这是真的吗?其实,很多冲动也是在权衡了利弊之后的“冲动”。你会冒着失业的风险和你的上司吵架吗?那要看你是否能够比较轻松地找到下一份工作,或者工作对于你是否重要。

知识链接

冲动的理性

“大多数时候,我们往往凭借着冲动去做一件事情,在喜欢思考的经济学家眼中很可能根本不符合我们自己的根本利益。”这是刊登在著名的文摘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在该文中,作者还引用了一个神经科学家所描述的一个丧失冲动的患者基于理性计算而没有办法做出决定所给人带来的恐怖感。作为一个以经济学为专业的人,本人的个性也非常冲动,常被人称为冲动大于理性的人,这好像与杂志所描述的经济学家的专业素养相违背。如何看待冲动中的理性?

人会面对刺激做出反应,这是人具有理性的一个重要特征,表现在冲动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环境下,冲动存在着程度的差别,这就是冲动背后理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购物中的“血拼”是不少人认为自己不理性的原因。看到好的东西即使不需要也想买,一次逛街下来,手上的东西多得拿不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只好天天吃窝窝头。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与冲动时的快感相比,天天吃窝窝头是可以忍受的结果。这也就意味着在“血拼”的那一刻,消费者的偏好是尽情而为,享受购物所带来的快感和未来一段时间的“苦日子”,而不是平稳消费。

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是最冲动的消费者,在购买日常用品的时候也许会非常地冲动,但随着所购买商品价格的上升,谨慎的程度也在增加。一个冲动购物型的女生可以一拍脑袋就购买一只“黑眼睛”的布袋,但她不会一拍脑袋就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购买房子时更要多方打听,慎重决策。原因是作为消费者的女士可以承担购买一只“黑眼睛”布袋的决策的错误后果,这最多也就是吃几天的窝窝头;如果一拍脑袋就购买了笔记本,她可能就不得不吃几个月的窝窝头;如果一拍脑袋就购买了房子,可能一辈子吃窝窝头也弥补不了决策错误所造成的损失,所以她就会非常地小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行为方式非常冲动,非常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动不动就发火。那么,这类冲动还是理性行为吗?其实,在这类冲动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理性的影子,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冲动之时,对待不同的人的冲动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例如,你可以向自己的父母大喊大叫,但在面对爱人的父母时,只能强忍脾气;你可以向你的同学发火,但在面对导师时,只能忍声吞气;你会向“县官”表达你的愤怒,但你不会向“现管”做出同样程度的表示,除非你已经做好了离职的准备。(www.xing528.com)

因此,冲动的背后隐含着这已经经过自己的过滤,自己知道可以承担这个偶然事件的后果。而且,随着承担后果的难易不同,人会选择不同的冲动程度。

尽管冲动程度的差别体现着人的理性,冲动这个行为的本身是不是合乎理性的呢?经济学也给予了肯定的回答。理性的人考虑边际,我们就从冲动的边际成本和收益讲起。

冲动购物的成本是决策的失误,即买了不该买的东西,但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概率问题,如在10次购买的冲动中,有1次买了不该买的东西,则每一次冲动的成本就是购买不该买东西所造成的损失的1/10。冲动的收益则是节约了思考和权衡的时间,因为计算一个行动所产生的成本和收益总是需要时间的。时间是有价值的,衡量的方法就是在经济学中最常见的概念——机会成本,即从冲动中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创造的最高价值的财富。一个丧失冲动的患者的“理性计算行为”并不是真正的理性,因为他并没有考虑理性计算时所必须花费的时间成本。因此,当我们将时间成本加入约束条件时,冲动也就不成为冲动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所购买物品价值的上升也就意味着冲动成本的上升,理性的消费者就会减少冲动,以促使冲动的边际成本重新等于边际收益。

由于自然禀赋不同,个性之间存在着差异,每个人控制情绪的能力有强有弱,但控制情绪需要付出成本,如心情压抑乃至造成心理疾病等。因此,冲动的收益就是控制情绪的成本,冲动的成本则是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损失。尽管不少人感觉“自己在冲动时脑子一热,什么事情都干出来了”,其实,理性的影子还是深深地埋在冲动之中,每一次冲动的形式、程度等均与冲动的成本收益密切相连。当你觉得“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时,控制情绪的成本变得无限高,冲动的收益也同样处于无限高的水平,权衡的结果当然是任由情绪当众发出。尽管随着情绪的回落,冲动的人往往常出现后悔、懊恼等情绪,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情绪爆发之时,当事人是不理性的,毕竟事后诸葛亮是比较容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联系,人际关系出现裂痕时的损失也就不一样,这意味着冲动在面对不同人时存在着成本差别,冲动程度的差异也就体现着这种差别。

因此,在考虑冲动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后我们可以发现,冲动本身是一种理性行为,具有工具性内涵。它节约了人的思考成本(时间),缓解了人的心理压力

我们日常在评论一个人会“做人”时,常用的一句话是“这个人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在时间资源、情绪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小事上的冲动换来大事上的清醒,何乐而不为呢?

(资料来源:俞炜华.冲动的理性:经济学家茶座(第26辑)[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有少量改动。)

当然,对于一些特殊的群体,如吸毒者或醉酒者,以及精神非正常者,他们的意识是非清醒状态,所做的决策不在理性范畴内。

因此,以理性为假设,研究一般人的决策行为,往往能够得到与现实基本相符的结果,同时也能为社会提供符合理性的经济学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