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椿山:从春熙路到故乡的商业人生

刘椿山:从春熙路到故乡的商业人生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椿山,名廷琨,字椿山,渭南县故市镇定通村人。椿山之父德兴,光绪年下川,在成都春熙路开办商铺。刘椿山像椿山少年时与哥哥廷璋在父亲的引领下,来到成都暑袜街“金盛元”学做生意,先当学徒,踏踏实实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椿山作为掌柜出面把于、关当贵宾接待,让厨师做喜吃的陕西饭菜,盛情备至。1950年后,椿山携妻与子回到家乡,从此务农。

刘椿山:从春熙路到故乡的商业人生

刘椿山(1907—1976),名廷琨,字椿山,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定通村人。少入私塾,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椿山之父德兴,光绪年下川,在成都春熙路开办商铺。有一次,街面发生火灾,大火烧至德兴铺子自灭,人以为奇,过后称之为“刘财神”。实际上是他家铺子的两边界墙高出屋面数尺,起到了防火作用。

刘椿山像

椿山少年时与哥哥廷璋在父亲的引领下,来到成都暑袜街“金盛元”学做生意,先当学徒,踏踏实实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民国十年(1921),椿山与哥哥回到家乡,停息一年后,母亲督促兄弟俩早日去川,怕耽误了号上的事。其时廷璋已经成家,妻有孕在身,他实想看到孩子出生再走,迫于母命,与弟当月踏上艰险崎岖的下川之路。兄弟走到川陕甘交界之处,宿店时遇到一个熟人,却说服廷璋去甘南贩马,椿山阻挡,廷璋说此去非要干个名堂不可。于是兄弟分手。廷璋去了甘南,从此一去未归。

民国年间刘椿山家谱的序言(www.xing528.com)

椿山经过半月跋涉到了成都,他进取好学,继续在“金盛元”做学徒,业余拜访当地名医学习医理,悉心钻研《本草纲目》《医金鉴宗》等医学经典,几年后能独立给人诊病,并能根据病情开出有效的处方。椿山在钱号业务上也工作认真,勤于钻研,很快就精通了账务,特别是对资金的投放与回笼把握得较准,深得东家和掌柜的赏识。民国二十九年(1940)以后,他被提拔为掌柜,总管内外业务,重要生意商谈,大笔款项往来,都亲自办理。曾几次身带金条,坐飞机去上海办理事务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在成都闲居,经常到“金盛元”和陕西乡党聚会。抗战胜利后,于右任和陆军军官学校(前身黄埔,当时设在成都)校长关麟征作为陕西乡党受邀,经常到“金盛元”聚餐,畅叙乡情。椿山作为掌柜出面把于、关当贵宾接待,让厨师做喜吃的陕西饭菜,盛情备至。于、关也在饭余即兴挥毫展示书法技艺,赠墨宝给椿山和其他陕西乡党。有一次,椿山对于右任和关麟征说:“我有个侄儿叫国栋,在本村教书,请于老和关校长给他写点什么。”于右任二话没说,即提笔写了《大学》上的一段话,关麟征写了“为国育才”四个大字的横幅。椿山重视对后代的学习和教育,鉴于大女儿在家乡上学,侄儿教书,就在春熙路商务印书馆附近书店买到《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唐诗三百首》等文学书籍,委托回陕的乡党给他们捎回去,同时写信鼓励他们用功学习,将来报效国家。

由于兄长廷璋一去甘南未归,母亲思儿心切,椿山曾去甘南寻找过两次。第一次,椿山见到哥哥,谈话中看哥哥似有为难情绪,主人答应让年底回家,到年底依然未见归来。过了一年椿山和一个亲戚再去找兄,这次主家竟连人都不让见,椿山怕出意外,只好和亲戚赶快离开,回家只向母亲报告平安。椿山鉴于刘氏家谱毁于同治元年(1862)年战乱,夙夜拟望重修,曾让金盛元渭南同乡仓渡苗春田草拟《重修刘氏家谱序》一份,由于忙于事务,终未完成。1948年,时局动荡,人心不稳,物价飞涨。“金盛元”到后期库存资金入不敷出,常常捉襟见肘,加上东家的主导思想有误和个别职员的投机取巧,在成都周围置得不少水地,连年歉收,钱收不上来。临近1949年,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面临灭顶之灾。1950年后,椿山携妻与子回到家乡,从此务农。他低调做人,农忙之余为群众看病,不收分文,口碑良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