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竞争到共生:京东的生产性金融转型

从竞争到共生:京东的生产性金融转型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可以拿过去的苏宁——连锁店式的苏宁与理想的京东——不是现在的京东,来讲博弈和共生的关系。等到苏宁和国美店面扩张稳定的时候,与供应商的博弈也就达到了均衡点。之所以苏宁、国美与供应商存在如此激烈的博弈,根本原因在于苏宁和国美所在的这个产业生态不是良性的产业生态,它们和合作伙伴之间是博弈的关系,是你多我就少、我多你就少的关系。所以,京东不与供应商争利,而是转型生产性金融服务。

从竞争到共生:京东的生产性金融转型

产业生态包括核心企业、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经销商以及合作伙伴。为什么产业生态里强调共生,而又讲博弈呢?这个事马化腾讲得非常好,他说腾讯一半的命寄托在合作伙伴身上,我们觉得这是对良性产业生态的一个最好的阐释。这里面提到了一个共生的概念,万物共生,并行不悖。

核心企业和产业生态的关系是什么?我们认为,核心企业必须具备产业生态的视野和格局,担负整个产业生态转型升级的责任,否则也就谈不上核心企业。由此可以总结出核心企业的三大特征:第一,辅助、带动产业生态,而非制造博弈。第二,掌控数据流。第三,发力生产性服务业。

我们可以拿过去的苏宁——连锁店式的苏宁与理想的京东——不是现在的京东,来讲博弈和共生的关系。

苏宁和京东是分属两个时代的零售巨头。董事长都是白手起家,成为一方霸主。只是限于时代,它们走上了不同的产业生态之路。

过去苏宁和国美价格战的时候,股价往往会上涨,不只是苏宁的股价上涨,国美的股价也跟着上涨,一边打一边涨。但到2012年和2013年的时候,京东跟苏宁打价格战,只要京东要降价了,苏宁的股价就下跌。为什么?我们看,在过去的苏宁时代,它的模式是开更多的门店,获得更多的客流,更多的客流会带来更多采购量,更多的采购量带来的是薄利多销。在这种模式下,苏宁、国美与厂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蜜月期、剑拔弩张期和均衡期。最初的时候大家是相处甚欢,因为薄利多销,不是很好吗?苏宁和国美的发展逻辑是开新店、吸引更多客流、销售额更大、采购规模更大。这是蜜月期。到第二阶段的时候就剑拔弩张了,因为等到苏宁和国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随着采购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它们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强,与厂商的博弈能力更强,这时就要求厂家给它更多的定价权,要求厂家让渡出更多的利润,还会设置各类隐形的费用等。这个时候厂家就不乐意了。第三个阶段均衡期就达到一个平稳的阶段,销量处于平稳阶段的时候,大家也处于博弈的均衡状态,赚的钱你拿多少我拿多少,成为一个默认的规则。虽然剑拔弩张,但是谁也离不开谁,吵吵闹闹中一年又一年。等到苏宁和国美店面扩张稳定的时候,与供应商的博弈也就达到了均衡点。

之所以苏宁、国美与供应商存在如此激烈的博弈,根本原因在于苏宁和国美所在的这个产业生态不是良性的产业生态,它们和合作伙伴之间是博弈的关系,是你多我就少、我多你就少的关系。它们需要分食家电等商品的利润。苏宁和国美拿多了,厂商自然就拿少了。如果大家都想拿得多,势必会对消费者涨价。所以,以苏宁、国美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处在紧绷绷的脆弱中。大家都在骑驴找马,寻找更好的出路。如格力开始自建渠道,搞专卖店,现在成为格力的核心能力之一,不会再过度依赖苏宁这种连锁销售。

博弈or共生

·连锁店时代的苏宁电器(www.xing528.com)

·未来理想中的京东商城

我们看看理想中的京东是什么样子。比如京东下了一亿元彩电的采购订单,赚了钱,每台彩电赚一百元,它可以把这一百元完全让渡给合作伙伴,而通过附加的1000万元贷款盈利。也就是说,在电商的模式里盈利方式多样化,可以通过提供衍生服务赚钱,比如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仓储服务等。电商的收入多样化,更多的是围绕服务在赚钱。如果围绕服务赚得更多,就可以更多地把卖货的利润让渡给客户。卖得越多,获得服务的机会又越多,这个生态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共生的生态。

京东善用数据,可以预测消费者动向。它可以提前把消费者可能想买的货,送到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去。一旦下单,就能以最快的速度送达。依托大数据的预测能力,京东在产业生态中具有“神”一般的能力。因为有了预测,它就可以对上游厂商发出指导性的指令,协调上游的设计和生产。京东的这种能力,首先是从对数据流的掌控开始的,逐渐打通物流,现在发力资金流。

“京东白条”的金融服务是针对消费者的,可以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京保贝”的金融服务是针对供应链的,可以起到促进生产的作用。金融服务的利润,一定会超过商品销售的利润。所以对京东而言,为什么要去压榨供应商呢?

按照辅助产业生态的思维,京东明智的做法是帮助供应商们更好地改进设计,更高效地组织生产,极大地扩大商品的销售,不断做大产业生态,提供阳光、空气、水一样的服务,也就是所谓的生产性服务,比如金融、物流、通信等服务。京东要让供应商们赚到卖商品的钱,而京东则是收收“阳光税”,多么好的生意!所以,京东不与供应商争利,而是转型生产性金融服务。刘强东放出豪言,京东未来十年70%的净利润来自金融服务,这是极富远见的。

这就看出了过去的苏宁和现在的京东之间的本质差别。京东是以数据资产为核心的,产业生态的扩张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再者,京东不和产业生态中的伙伴争利,而是提供生态必需的阳光、空气、水。

所以,企业家思考的出发原点应该是与企业上游、下游、合作伙伴组成的产业生态。生态繁荣,才能基业长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