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林炳生:从豆浆小店到获GMP认证的工厂

林炳生:从豆浆小店到获GMP认证的工厂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林炳生与豆浆结缘是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次,林炳生在永和接到了一个豆浆厂的转让业务,店主报价65 万台币。永和豆浆真正起步是在1987 年,那时,林炳生考察了岛内众多大型食品企业,同时也开始与高校研发机构合作。永和推出的豆浆、米浆保久系列渗透到岛内各大零售终端,尤其是深受学生群体喜欢,同时也打开了海外市场。永和豆浆成为台湾第一家获得食品GMP 认证的工厂。

林炳生:从豆浆小店到获GMP认证的工厂

宁静的小巷,一杯永和豆浆,我在细细品尝,恬淡的家乡。”这是蔡依林演唱的《台湾的心跳声》中的一段歌词,这首歌也是2010 年世博会台湾馆的主题曲。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永和豆浆是台湾馆主题曲里唯一扬名的台湾美食,这足可以证明,永和豆浆在台湾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也许,当初那个有“每天存500 新台币”想法的年轻人,绝不会想到多年以后大豆和豆浆会成为他的终身事业,更没有想到,永和豆浆会成为台湾的一张名片

“永和”来源于台湾省新北市永和区的地名。20 世纪50 年代初,两位退伍的老兵迫于生计,在永和的中正桥畔,搭起小棚磨豆浆、炸油条,渐渐拓展成了一大片供应早餐的摊铺。

而林炳生与豆浆结缘是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次,林炳生在永和接到了一个豆浆厂的转让业务,店主报价65 万台币。林炳生看了厂子之后,觉得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就想把厂子买下来自己做。但是林炳生没有钱。“我当时在台北买房子花了20 多万台币,一个月还要还1 万多台币的贷款。而且当时我跑车子一晚只能赚500 块。”没有钱怎么办?幸好当时林炳生的人缘比较好,大家都比较信任他,他的一个同学和一个同事各给他拿了15 万台币,他大哥也拿了10 万台币,最后他找到台湾民间借贷组织互助会借了20万台币,这样就有了60万台币。“我跟业主讲,我们就不做转让了,我们想60 万拿下来自己做。结果老板同意了。这样我就开始了创业之路。”林炳生说。

林炳生与几个合伙人进行了分工,有人负责磨豆浆,有人负责煮豆浆,有人负责分装,有人负责出售,等等。“我们有一个煮豆浆的大铁桶,一次能把300毫升的瓶装满500 瓶。当时是用自来水龙头冲装瓶,清洗的时候是用砂轮机上带钢丝球来洗,这样非常累。”林炳生说。做了段时间后,负责煮豆浆的同学熬不住了,他觉得这是用生命在工作,没有时间休息,就不做了。林炳生只好求大哥来煮豆浆。半年之后,与林炳生合伙的同事也不做了,“他说,做得这么辛苦,也赚不到什么钱,还看不到什么希望,要不就你们一家人自己做算了。”林炳生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让他大姐也参与进来。后来因为人手问题,林炳生又让弟弟林建雄也参与进来,就这样最后变成了一家人共同经营这个小豆浆厂。(www.xing528.com)

1985 年,林炳生在台湾注册了“永和豆浆”商标,第二年,成立了弘奇食品有限公司。因为当时所谓的豆浆厂不过是个小作坊,所以很多事情做得不规范,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品质问题、销售问题。“有段时间都面临着做不下去了的窘况,大家都有放弃的想法。”说到这里,林炳生深深地叹了口气,似乎当年的艰难一下子涌上心头。林炳生说:“那时候我想,如果放弃了去做什么呢?最后我还是说服大家坚持了下来。”

豆浆是甜的,但生意却是苦的,无奈之下,林炳生请大哥、大姐管理生产,自己则抽身出来,像当年卖缝纫机一样,跑遍台北的社区福利社、便利店。慢慢地,学生早餐市场对冬季瓶装热豆浆需求增大,为了提高产能,林炳生自己倒腾出一套可自动封口、无须人工冷却的半自动化包装机。不过这套机器可真是让人心惊肉跳,微动开关容易漏电,包装时需要人工对准瓶口包装,包装损耗浪费大。初期的粗放式经营也带来了很多质量问题,产品不良率很高,“不合格的豆浆总是一车一车地倒,把公园(原为垃圾场)里的树都养肥了”。

永和豆浆真正起步是在1987 年,那时,林炳生考察了岛内众多大型食品企业,同时也开始与高校研发机构合作。后来,他们推出的简单容易携带的耐热PP 瓶装豆浆渐渐被市民接受。林炳生第一个厂房设在台北县汐止镇。1995 年又扩建了彰化县北斗厂,产能不断扩大。永和推出的豆浆、米浆保久系列渗透到岛内各大零售终端,尤其是深受学生群体喜欢,同时也打开了海外市场。到1996年,永和豆浆每天可以达到1 万多瓶的实销量。永和豆浆成为台湾第一家获得食品GMP 认证的工厂。

从小作坊生产到半自动化生产,再到全自动化生产,历经10 多年的发展,永和豆浆在台湾已经是小有名气了。林炳生的生意如豆浆一样,反复研磨,才品到了香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