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沧油菜烤烟轮作模式的超高产栽培技术

临沧油菜烤烟轮作模式的超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沧油菜烤烟轮作模式油菜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油菜产量,实现了油菜烤烟高效轮作,促进了临沧油菜产业的稳健发展。

临沧油菜烤烟轮作模式的超高产栽培技术

针对临沧油菜生产中播种密度大,不利用培育壮苗,移栽密度偏低导致群体不足,管理粗放影响商品油菜籽产量等问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与临沧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临翔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合作,开展品种筛选和单项关键技术试验研究,研究集成超高产栽培技术,在示范区建设中进行验证,建立并不断完善油菜烤烟轮作模式油菜超高产栽培技术。通过研究,筛选出云油杂10号、云油杂15号、德油早1号三个早熟优质高产杂交油菜品种作为主导品种,研究集成了以“精播育壮苗、精栽增密度、精管促高产”为核心的“三精”超高产栽培技术,研发了中国发明专利“油菜宽窄行小壮苗单株条栽方法”。品种和技术在示范区建设中应用,先后创中国早熟油菜最高单产,百亩、千亩、万亩连片高产纪录。临沧油菜烤烟轮作模式油菜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油菜产量,实现了油菜烤烟高效轮作,促进了临沧油菜产业的稳健发展。在中国南方早熟油菜烤烟轮作种植区均有较高应用价值,对其他早熟油菜产区轻简高效栽培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影响临沧油菜产量的主要栽培问题分析

在临沧市油菜烤烟模式传统种植下,烤烟在4月中旬开始移栽,要求油菜最好在3月底至4月初收获,原来种植的油菜品种生育期偏晚、一般要到4月上中旬才能收获,与烤烟存在一定茬口矛盾。在苗床选择中,时有农民采用蔬菜地等作为苗床,虽然土壤肥力要好一些,但常常诱发根肿病等病害,还有农户在苗床准备时施用未经腐熟的农家肥,引起烧苗现象发生导致出苗数量不足。在苗床播种时,部分农户播种量高达每亩2千克,幼苗数量太多,加之间苗不及时甚至不间苗,高脚苗现象突出,大小苗严重,幼苗总体素质较差。在大田移栽环节,一是幼苗苗龄偏长,最长苗龄达45~50天,甚至时有幼苗在苗床上抽薹开花的现象,不利于油菜成活发棵;二是大小苗混合移栽,很难通过后期的田间管理培育一致,收获时田间大株、小株分明,大的植株对小的植株产生荫蔽作用,小苗生长不好甚至无法生长起来,造成收获密度下降;三是移栽密度总体不足,一般在每亩0.6万株左右,没能充分利用田间光温条件,实现单株与群体的协调增产。另外,在田间管理、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田间管理不及时,管理效率低;化肥用法用量不尽合理,化肥利用率低;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问题,导致商品油菜籽收获产量下降。

2. 临沧油菜烤烟轮作模式下超高产油菜的产量构成分析

油菜产量高低由“田间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三要素决定,这三个要素与品种和种植环境有关,受栽培调控。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与西南大学合作实施NSFC—云南联合基金过程中,通过对云南临沧和重庆北碚油菜比较研究,结果收获期云南临沧油菜植株除高度低于重庆北碚外,茎粗、光合效率、单株干质量、产量、有效分枝数、有效角果数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重庆北碚。可见,较高的单株有效分枝数、一次分枝角果数和二次分枝角果数为临沧油菜超高产奠定了基础。根据2013年以来对临沧油菜烤烟轮作模式下油菜田间考种测产分析,在近年来亩产350千克以上的油菜,其产量构成为田间角果数每亩375万~440万角,每角粒数23~25粒,千粒重4.2~4.5克。在这三个要素中,每角粒数和千粒重明显较高,而田间角果数偏低主要原因是种植密度仍然不够,还有进一步增加群体密度的潜力。实现“一亩油菜产千斤”的临沧市油菜发展主攻目标,要求产量构成为田间角果数大于每亩角果数500万角以上、每角粒数25~28粒,千粒重4.5~4.8克。从品种上要求筛选应用早熟、多抗、高产、高含油量品种,从配套技术上需要进一步增加密度发挥群体优势,培育健壮植株发挥个体优势,并进一步提高角粒数和千粒重。

3. 超高产油菜品种选择

2009年以来,结合云南省现代农业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建设等相关项目的实施,临沧市农技部门每年从全国各油菜育种单位引进30余个品种展示筛选,从中筛选出云油杂10号、云油杂15号、德油早1号等优质早熟高产杂交油菜品种应用于生产。这些品种在临沧种植一般全生育期190天左右,在当年9月下旬育苗、10月下旬移栽大田,翌年4月上旬收获,基本满足了油菜烤烟轮作的茬口要求。在全面配套“三精”超高产栽培技术下,每年都有一部分田块能够达到亩产350千克以上的超高产水平。

4. 超高产油菜精量播种壮苗培育技术

实现超高产的前提是有优质的小壮苗进行移栽。培育小壮苗,苗床选择是基础,水肥管理是关键。小壮苗标准:苗龄30天左右、叶龄6~8叶,叶柄长小于叶片长度的1/2,根茎粗而短,缩茎不伸长,主根粗壮、侧根多且分布范围广,叶片厚、叶色深且无病虫为害。(www.xing528.com)

在壮苗培育中重点是选好苗床地、预防根肿病,精量稀播提高幼苗质量。苗床宜选用地势高爽,排灌方便,背风向阳,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排灌条件较好、远离畜禽的玉米地,苗床面积由传统苗床与大田1∶(15~20)配置降低到1∶10配置。苗床播种前需提前翻耕晒垡、精细整地,做到表土细碎紧实适当。按2.5米开厢,厢面平整,沟厢明朗。结合整地,每亩用500千克土杂肥拌25~30千克过磷酸钙作为底肥,结合整地埋入表土层;另用500千克腐熟人粪尿兑1500~2500千克水泼浇,使6.7~10.0厘米的表层土壤湿透,以保证在3~4天种子发芽期内土不干白。

临沧油菜苗床播种时间以9月20—25日为宜,亩播种量应控制在0.5千克以内,播种前晒种1~2天,并用种子重量0.2%~0.3%的多菌灵拌种,播种后盖1~2厘米厚的细粪土。播种后5天内检查苗床水分,保证种子胚根胚轴正常生长发育,力保全苗。出苗至子叶平展期间用辛硫磷或高效氯氰菊酯防治1次跳甲。齐苗后间苗1次,疏理窝堆苗及拥挤苗,做到苗不挤苗,不使幼苗密集丛生;3叶期按照“去病留健、去弱留壮、去杂留纯、去小留大、去密留匀”的原则定苗,留苗密度每平方米150株左右。看苗追肥,3叶前以促为主,3~4叶促控结合,定苗后追施薄水粪肥1500~2000千克,5片真叶后控施氮肥。苗床地肥沃、底肥用量足、幼苗叶绿清秀不发黄的情况下不需追肥,反之则应酌情追肥。2~3片真叶时,如果叶色由绿转黄发红,生长缓慢,应立即追肥提苗。生长到5片真叶根系比较发达时,适当控制肥水,促使幼苗老健,实现壮苗移栽。移栽前6~7天,每亩施氮2千克作为“送嫁肥”,以利于移栽后及早返青。移栽前3~5天,用敌杀死(溴氰菊酯)加毒死蜱(氯吡硫磷)兑水喷雾,杜绝带虫进入大田。移栽前1~2天,浇透水1次,避免起苗时伤害幼苗根系。

5. 超高产油菜精细移栽增加密度技术

合理的密度和田间植株分布可有效利用土壤水肥条件、自然光温条件,促进油菜群体和个体充分发育,达到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协调,为后期籽粒器官形成与茎秆关系的协调打好基础,增强油菜抗倒伏,达到优质及高产的目标。具体的方法步骤:移栽前大田准备。前作收获后及时翻耕,耕深20~23厘米,按照“沟直底平、雨停沟干”的标准开好沟和腰沟。移栽前1~2天,按照2~3米开厢理墒,以备栽苗。苗龄30天左右移栽,通过调整行距、压缩株距,将移栽密度增加到每亩0.9万株左右。要求大田按50厘米行距开移栽沟,将氮、磷、钾各6千克、5千克和3.5千克与硼砂1千克混合施入移栽沟内作底肥,按15厘米株距单株移栽,确保移栽密度达到。移栽当天浇水保证幼苗成活。

6. 超高产油菜大田精细管理技术

大田精细管理包括水肥调控和病虫害防控两个主要环节。油菜移栽后的追肥主要是氮素肥料,应以“前促后稳”为核心,协调油菜氮素需求和土壤氮素的供应。同时,“肥随水走”,施肥需要灌溉配合以发挥肥效。追肥包括提苗肥和蕾薹肥。提苗肥在移栽后12~15天使用,亩用量氮4~5千克兑水浇施(可用人粪尿或沼液替代,下同);蕾薹肥在移栽后25~28天使用,亩用量氮4~5千克施于油菜基部后,进行中耕除草培土,植株健壮、叶色浓绿无缺肥现象的油菜可少施或不施。培土要高,防止倒伏及有利营养吸收。培土后根据土壤墒情,必要时灌溉1次,速灌速排,防止田间渍水。初花后,可结合蚜虫防治叶面追施磷酸二氢钾1次。花角期根据土壤墒情灌溉1~2次,促进籽粒发育充实。

蚜虫防控参照云南省地方标准《油菜蚜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进行,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进行。播种前对油菜种子用吡虫啉(高巧60%悬浮剂)包衣处理,显著降低可苗期和花期后的蚜虫发生量。农业防治主要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施肥、中耕培土,培育壮苗,提高油菜自身的抗蚜虫能力,油菜生育期间随时清除田间及附近杂草,减少虫源;物理防治是油菜苗期摘除蚜虫密集的叶片,若全株1/3以上叶片均密集蚜虫,则清除该植株。开花后虫害始发时,清除蚜虫密集的枝条。若全株1/3以上枝条均密集蚜虫,清除该植株。油菜生育期间,在地边和田间设置黄色板诱杀有翅蚜虫。诱虫灯诱杀有翅蚜。化学防治突出一个“早”字,提高防治效率,减少防治次数。在苗期―抽薹现蕾期有蚜株率大于10%、百株虫口数大于200只,开花期―成熟期有蚜枝率大于10%时,及时交替使用药剂“烯啶虫安”和“吡虫啉”进行统一防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