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变量的定义与解释

研究变量的定义与解释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合已有研究文献以及专家调查法过程中专家提出的意见,对模型中的主要变量进行含义阐释。表6-2成就价值测量题项内在价值Eccles[53]认为内在价值是个体享受执行某一任务时的感受或者个体期望享受执行某一任务的经历。Eccles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实用价值与外在动机相类似,主要是因为用户出于实用价值为目的完成任务时,任务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表6-6互惠测量题项信任信任在已有的研究中从理论和实践上都给出了多种形式的定义。

研究变量的定义与解释

结合已有研究文献以及专家调查法过程中专家提出的意见,对模型中的主要变量进行含义阐释。

(1)期望确认

Oliver(1980[43],1993[44])将期望确认程度用于预测和解释消费者满意度和后购买行为,指出消费者会将购前对产品或服务的期望与实际使用后的认知绩效进行对比,用来确定期望被实现的程度,当后者大于前者时,消费者会表现出满意的态度。在此基础上,Bhattacherjee[45]构建IS期望确认模型,指出IS期望确认程度是用户对IS的预期与实际绩效之间的感知一致性比较。众包情境中期望确认程度的定义借鉴前人的研究,认为众包用户在进行知识贡献行为完成任务之前与行为产生后获得感知利益的预期对比,用户对获得利益的确认程度。结合具体的应用情境,测量题项如表6-1所示。

表6-1 期望确认测量题项

(2)成就价值

Eccles[46]在Battle(1966)[47]研究基础上根据个人的重要性来定义成就价值,个人的重要性体现在个体能够出色地完成其参与的或给定的任务,并指出“当个体把参与的任务视为体现自己身份(个体身份和社会身份)的一部分时,它们就会更加重视任务”,因为这样的任务能够提供个体表达或实现自身重要性的机会。根据Connell和Wellborn(1991)[48]的研究认为个人的重要性主要通过两个需求体现:[49]个体对社会群体来说至关重要;[50]被社会群体尊重和重视。众包情境下,成就价值是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可和尊重。参照Hashim(2001)[51],Chiu和Wang(2008)[52]的研究中对成就价值题项的设置,结合专家调查法时专家的意见,设计成就价值测量题项如表6-2所示。

表6-2 成就价值测量题项

(3)内在价值

Eccles[53]认为内在价值是个体享受执行某一任务时的感受或者个体期望享受执行某一任务的经历。与Csikszentmihalyi(1990)[54]提出的“心流”概念相类似,都是个体沉浸在执行某一任务中,当个体沉浸在其中时会感到快乐和满足。但两者也存在不同之处,“心流”是受内在动机驱动,而内在价值受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共同影响,外在奖励会破坏个体从事个体认为有趣任务的内在动机。Triandis[55]的研究证明了内在价值快乐、愉悦的感受会影响用户的行为。本书结合已有定义认为众包情境下内在价值是指用户将贡献知识完成众包任务作为一种享受,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同时用户也会感受到乐趣。具体的测量题项如表6-3所示。

表6-3 内在价值测量题项

(4)实用价值

实用价值是指个体执行的某一任务符合个体未来的计划或目标,如工作机会、晋升、奖励、名誉、社会认可等。Eccles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实用价值与外在动机相类似,主要是因为用户出于实用价值为目的完成任务时,任务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Deci和Ryan(1985)[56]指出实用价值是对个体发展长期有用性的体现。尽管没有文献对众包情境下实用价值的概念进行描述,但结合相关文献的定义,本书认为实用价值是促使用户持续知识贡献的外在动力,并且符合用户未来的规划目标(物质目标或精神目标)。实用价值具体的测量题项如表6-4所示。

表6-4 实用价值测量题项

(5)代价

代价被定义为参与活动所要付出的时间、金钱、认知努力或其他[57]。Orlikowski[58]研究证明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知识贡献过程会使用户贡献其知识成果的意愿削弱。对众包情境下代价可以描述为用户为完成众包任务而付出的时间、精力、认知努力以及知识贡献后知识产权的潜在风险。具体的测量变量如表6-5所示。

表6-5 代价测量题项

(6)互惠

Shumaker和Brownell(1984)[59]认为互惠的基本规范是相互受到恩惠,个体通常会回报那些给予其好处的人以确保持续的交流。Wellman和Gulia(1999)[60]认为即使是在电子网络环境下的弱关系的陌生人之间,互惠也是促进双方持续交流的重要因素。以往的研究表明,强烈的互惠感促进了知识贡献在电子网络中的实践,并认为互惠是相互给予和接受并伴随着强烈的公平感[61]。当在集体中存在强烈的互惠感时,个体会相信它们知识贡献的努力会得到回报,因此,奖励个体以确保持续的知识贡献。结合已有研究对互惠的定义,本书认为众包情境下的互惠是知识贡献者(接包方)与知识需求者(发包方)在知识贡献过程中被大家认可的准则,即接包方为发包方提供知识资源,发包方给予接包方给予物质或精神的奖励作为回报。综上所述,互惠的具体测量题项如表6-6所示。

表6-6 互惠测量题项

(7)信任

信任在已有的研究中从理论和实践上都给出了多种形式的定义。其概念化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62]认为信任是一系列的信念,包括对另一方诚信、仁慈和能力的处理(Doney和Cannon(1997)[63],Gefen和Sliver(1997)[64]);[65]把信任看成一般信念,简单来说就是另一方可以被信任,有的学者也称为信任意图(Mc Knight等(2002)[66]),一方当事人容易受到另一方行为影响的意愿(Mayer等(2005)[67]);[68]信任是另一方对当事人的情感影响,主要体现在自信心和当事人关心的安全问题(Rempel等(1985)[69])。借鉴上述的定义,本书将信任看成为一般信念,指的是利益相关方之间可信赖的程度,包括良好的意图、可靠且诚实的信念以及对承诺的遵守。综合上述内容,本书信任的测量题项如表6-7所示。

表6-7 信任的测量题项

①Gefen D,Karahanna E,Straub D W.Trust and TAM in online shopping:an integrated model[J].MIS Quarterly,2003,27(1):51-90.
②樊婷.基于众包视角的社区用户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2.

(8)社会规范

Ajezen和Fishbein(1980)[70]认为社会规范是用户对周围重要的人愿意或不愿意执行某一行为态度的感知。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已经证明在IS持续使用的环境中,社会规范对用户决策行为的显著作用。许多研究者也指出社会规范受到人际和外部来源的共同影响。人际影响主要是指周围朋友、家庭或社会网络中相关人员对行为的态度或建议;外部来源影响主要是指大众媒介对行为的态度或建议,如电视、报纸或网络等。Bhattacherjee(2000)[71]证明了人际和外部来源的影响是社会规范的两个主要方面,是预测用户使用电子经纪服务的重要因素。Mathieson(1991)[72]对比分析了TAM和TPB模型的变量,认为社会规范是用户持续性行为的重要构面,并给出了主要的测量方法,本书参考Kim(2010)[73]移动数据服务持续使用、Hsu和Chiu(2004)[74]电子服务持续使用、Zhou和Li(2014)[75]对移动SNS在中国的持续应用时对社会规范题项的设置,结合众包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行为的情境进行修改,具体测量题项如表6-8所示。

表6-8 社会规范测量题项

(9)知识自我效能

知识自我效能是在社会认知理论核心概念自我效能基础上由Kankanhalli等(2005)[76]提出来的,认为知识自我效能是人们相信自身拥有的知识能够帮助解决相关问题[77],提高工作效率[78]或者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79]。相反,当个体感知缺乏对组织有用的知识,就会减弱个体知识贡献的意愿,因为它们觉得贡献的知识对组织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据此,本书认为众包情境下知识自我效能是用户具备完成众包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参照Tha(2010)[80]研究电子知识库持续知识贡献影响因素,姜雪[81]研究问答类社区用户持续贡献行为时对知识自我效能测量题项的设置,结合众包情境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具体测量题项如表6-9所示。

表6-9 知识自我效能测量题项

(www.xing528.com)

(10)累积经验

经验较早对商业领域客户持续消费或再次购买的研究中应用,是客户面对公司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直接或间接的主观反应[82]

Payne(2008)[83],Storbacka和Frow(2014)[84]将用户经验看成是一场旅行,始于在接触服务之前的评估,包括接触服务或产品时以及接触之后持续使用的经验,它的评价取决于客户的期望与服务产品之间交互的对比。Gentile(2007)[85]等认为用户经验来源于用户与产品、公司或者其组织的一部分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反应,指出用户经验完全属于个人,它决定了未来用户的参与程度。在众包情境下,用户累积经验是指用户在以往知识贡献过程中与平台、发包方一系列交互后的主观感受。参考Boakye(2015)[86]对移动数据服务持续意愿的研究、Taylor和Todd(1995)[87]对IT使用研究中经验的题项设置,并结合众包自身特征,具体的测量题项如表6-10所示。

表6-10 累积经验测量题项

(11)感知有用性

Davis(1989)[88]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指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驱动用户接受新技术的重要构面,并将感知有用性定义为用户使用一个特定的系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它的工作表现。在众包情境下,用户通过释放知识创造力并能够获得利益来体现其有用性。根据仲秋雁等[89]对众包社区用户持续参与研究中题量的设置,并结合实际情境进行修改,具体的测量题项如表6-11所示。

表6-11 感知有用性测量题项

(12)习惯

习惯被认为是自动响应的动作序列,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引导用户执行常规行为或者出于满意而不断重复行为(Barnes(2011)[90],Limayem等(2007)[91],Verplanken(2006)[92])。Bhattacherjee(2011)[93],Ray和Seo(2013)[94]都认为应将这种常规行为考虑到IS的后采纳或持续行为研究中,而且已有研究证明了用户持续性行为受习惯控制(Moody和Siponen(2013)[95];Ortiz de Guinea和Markus(2009)[96])。众包情境下认为习惯是用户无意识的重复以往的知识贡献行为。参考Lee(2014)[97]对IS使用的研究和张嵩等(2014)[98]对问答类社区知识持续贡献行为研究中的习惯的题项设置,结合众包情境对其修改,具体的测量题项如表6-12所示。

表6-12 习惯测量题项

(13)满意度

Oliver(1980)[99]在其提出的期望确认模型中指出商品或服务的满意度是确立消费者持续购买的先决条件,并认为消费者的满意度是当周遭不确定的期望与消费者以往消费经历的感受相结合时的一种心理状态。Bhattacherjee(2001a)[100]认为满意度是一种情感,能够捕获个体积极的、漠不关心的或消极的感受。结合以往学者给出的描述,众包情境下,满意度是用户参与众包任务贡献知识后,对整个行为过程的积极的正面的心理感受。本书考察王彦杰(2010)[101]众包社区、Chiu和Wang(2007)[102]虚拟社区、Limayem和Cheung(2008)[103]数字学习、Lai和Yang(2014)[104]Wikipedia持续编辑的研究对满意度测量题项的具体解释,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得出本书满意度的测量题项,如表6-13所示。

表6-13 满意度测量题项

(14)持续知识贡献意愿

Bhattacherjee(2001a),Davis(1989)认为IS持续意愿描述的是用户对特定IS持续使用的可能性。众包情境下,认为用户持续知识贡献意愿是指用户在初次完成众包任务后愿意继续贡献知识参与众包的主观倾向。在参考Lai和Yang(2014)、张嵩(2015)对持续意愿题项设置的基础上,结合众包情境适当修改,具体的测量题项如表6-14所示。

表6-14 持续知识贡献意愿测量题项

(15)持续知识贡献行为

IS持续行为反映的是用户对特定信息系统使用的一种行为类型,是后采纳行为的一种形式。众包情境下的持续知识贡献行为是用户自初次参与众包任务到被调查为止,一直在众包平台中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并参与完成众包任务。参考Hsu等(2006)、赵文军(2012)[105],Lee和Kim(2011)[106]研究中对持续行为的量表设计,并结合实际情境加以修改,其具体的测量题项如表6-15所示。

表6-15 持续知识贡献行为测量题项

(16)知识创造

Alavi和Leidner(2001)[107]将知识创造定义为新知识的产生或者代替个体原有的隐性和显性知识。Chou等[108]认为知识创造涵盖了一系列的知识活动,是知识贡献的重要体现。结合上述学者的观点,众包情境下知识创造是用户通过知识贡献实现为发包方提供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路或方法,并能够为发包方提供建设性的、有价值的知识内容。目前,只有少数文章对知识贡献后行为变量的测量进行了区分,参考Chou等,Ajjan(2014)[109]研究中知识创造的量表,并结合众包情境进行修改,本书知识创造具体的测量题项如表6-16所示。

表6-16 知识创造测量题项

(17)知识转移

Argote和Ingram(2000)[110]指出知识转移是知识贡献者共享知识和经验的能力。Baera等(2003)[111]的研究中发现知识转移能够促进知识创造,对员工的创造力有显著的影响。众包情境下,知识转移是知识贡献行为产生结果之一,其主要体现在与发包方或社区内其他人分享知识经验,并将有用的知识传递给发包方的过程。参考Ajjan等(2014)研究对知识转移量表设计,并结合众包情境适当修改,本书知识转移具体的测量题项如表6-17所示。

表6-17 知识转移测量题项

(18)知识留存

Ajjan等(2014)[112]在对用户持续使用企业即时通信(EIM)研究时指出“知识留存指的是对过往用户交互产生的知识和经验以不同的形式保留和存储,它能够帮助用户从以往的失败中汲取经验,避免重复劳动”。众包情境下,知识留存是众包平台对用户以往参与众包任务相关信息的存储。例如,对于用户参与的竞赛式众包任务,其贡献的知识内容未必会得到发包方的认可和使用,只有最优方案才会被发包方采纳,那么用户的知识贡献则会以留存的形式保存在平台上。参考Ajjan等(2014)对知识留存量表的设计,本书知识留存的具体测量题项如表6-18所示。

表6-18 知识留存测量题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