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和审美的异同:东西方审美思维比较

文化和审美的异同:东西方审美思维比较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中西民族审美比较原始状态的意象性思维是所有种族的人类早期思维的共同特征,但是由于亚洲和欧洲大陆气候、地形不同,人们索取食物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文化和审美的异同:东西方审美思维比较

1.文化与审美的关系

文化与审美的关系十分密切,文化活动涵盖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文化活动之一,审美活动具有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这两者的关系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审美选择就是文化选择,因此审美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第二,审美必须靠传播媒介来传递和表述,而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一种文化手段;第三,审美源自于思维,而思维能力就是一种文化经验的产物,因此审美活动也是文化经验的产物。

2.中西民族审美比较

原始状态的意象性思维是所有种族的人类早期思维的共同特征,但是由于亚洲和欧洲大陆气候、地形不同,人们索取食物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考古学家金巴塔斯提出“库尔甘假说”,他认为史前欧洲也是母系社会,从事极其原始的农耕,若干年后,由于来自黑海的游牧民族库尔甘人入侵,带来的游牧文化使得欧洲也呈现出游牧狩猎的民族特色。而梁一儒在《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说道:亚洲,特别是亚洲腹地主要是以农耕和饲养家禽为主,至此,欧洲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在史前就与亚洲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形成了分道扬镳之势。从语言上来看,古代印欧语发源自早期梵语,以“舍象取义”为特征。现代英语虽然在形态体制上较古英语、中古英语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保持“以音取义”和基本语法形态化的本质,无法承载意象,同时需要紧紧依靠语法逻辑和思维逻辑。而汉语从殷商甲骨文到西周鼎文,到春秋战国文字、篆书、隶书等,直至发展到现代汉语,一直保持着意象性思维的特征。汉语的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整个思维过程在于取象与观象,以物象为基础;第二,汉语思维讲求在“象”的基础上抽绎出义理,并且注重对象的整体直观和体悟;第三,汉语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主、客体混为一体。(www.xing528.com)

3.文化审美翻译

翻译的职责是尽量如实地转换原语和目的语的文化特征,片面提倡异化或者片面提倡归化都是不适当的。不应为了所谓的丰富母语而突出异化,或为了促进交流而突出归化,这样既忽视了语言文化的现实,也亵渎了文化翻译的基本职能。根据词语的文化特征,有文化专指的专有名词,就可釆用直接音译或者音译兼意译的方式。文化特征不明显的词则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文化形态“择优而译”,例如,船可以译成boat、ship、canoe、skiff、dugout等,具体应该翻译成什么,就看上下文的文化要求了。优秀的译文是能够在文化层面实现有效的跨文化转换的,例如文学作品《红楼梦》有很多英译本,但受到西方读者普遍认可的当属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版本,两位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代偿性意译”,不仅实现了语际间的语义转换,更是将原文的文化取向和译文的文化取向完美融合。翻译美学理论中的文化审美理论对商务英语文本翻译实践具有十分重要指导意义,商务英语作为国际商务工作交际重要的沟通工具,在翻译时应当特别注意文化层面的转换,通过选择合适的目的语词汇和句法,弱化中西方文化审美差异,达到有效、高质量的沟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