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视消费的反作用:《资本论》及其手稿

重视消费的反作用:《资本论》及其手稿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和流通,对资本主义的消费也作了翔实和细致地阐述。发生经济危机时,人们都会暂时减少奢侈品的消费。但在《资本论》第一卷“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马克思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消费过程对拜物教的观念形式及物质形式的推动作用。在《资本论》第一手稿中,马克思深入探讨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重视消费的反作用:《资本论》及其手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和流通,对资本主义的消费也作了翔实和细致地阐述。消费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消费,它由一定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所决定。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持续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格决定。也就是说,工人所得的工资仅够自己和日后作为资本劳动力的家人生活资料消费的需要。雇佣劳动者的消费从属于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之所以雇佣工人并给予他生活资料是为了通过工人的劳动来满足他资本增值的目的,并通过生产出更多劳动力满足资本无限制增值的目的。“生产资料消费的目的,在于把现有劳动者的肌肉、神经、骨骼、骨髓再生产出来,并生产出新的劳动者。所以,劳动者阶级的个人消费,在绝对必需的限度之内,就是把资本家给予劳动力的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可以重新剥削的劳动力……因此,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它总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6〕

个人的生活消费还是社会总资本正常循环运行的基本前提,包括在社会扩大化再生产过程之中,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动力,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循环中,虽然消费是每一次循环的“终点”,但从动态上看,消费又是下一次循环的“先导”。发生经济危机时,人们都会暂时减少奢侈品的消费。但是在繁荣时期,不仅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增加了,工人阶级也暂时参与他们曾经买不起的各种奢侈品的消费。不难发现,马克思仍然十分强调“生产对消费活动有着重要制约和影响作用”。

但在《资本论》第一卷“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马克思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消费过程对拜物教的观念形式及物质形式的推动作用。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一切活动和产品要转化为交换价值,还要以生产者之间相互间的全面依赖为前提。消费者同样如此,每个人所生产的产品只有转化为他人的生活资料,才能实现自己的消费生活资料的获取以及抽象财富的占有,“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一单个人的生存条件,这种普遍交换,他们的相互联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独立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7〕。此处所说的“物”就是商品、货币和资本。由此,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诞生了,而且一次比一次神秘,一次比一次更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身处其中的工人也深陷拜物教观念之中。他们误认为自己是一个处于平等交换关系中的消费者。倘若像马克思那样从生产过程来解释消费过程,那么工人必然不可能是以个体身份而存在的消费者,而是负载着特定生产关系的阶级主体。(www.xing528.com)

实际上,拜物教意识根源于“物”身上所具有的社会权力。“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8〕比如,商品代表交换权力,货币代表能兑换一切使用价值的市场购买权力,资本则是无偿支配他人劳动的权力,有着生存欲和贪欲的世俗人们不得不受这种抽象物的统治和奴役。因此,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当货币转化为资本,拜物教使人物颠倒的事实变得更为迷惑人。资本本质是对活劳动的掠夺性占有,它通过购买劳动力为其增值服务,让人产生劳动产品理应为资本所有的假象。造成人与物三次颠倒的拜物教意识完全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社会结构决定的,只要摆脱这种社会形式,围绕在商品、资本和货币头上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即消失。

在《资本论》第一手稿中,马克思深入探讨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得出“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作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9〕的重要认识。只有从生产过程出发,才能给“消费”一个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但同时马克思也强调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1)产品只有被消费者消费才成为现实的产品,才使生产行为最终完成。(2)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人们决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对外界物的理论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需要的满足只能是生产劳动。一方面,如果没有需要,劳动也就没有意义,劳动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才进行的,人的需要是驱使人们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最初动因。因此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的活动。而另一方面,需要又随劳动或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并不断向劳动提出新的需要。这既是劳动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内在条件,又是需要发挥实际功能的唯一途径。〔10〕马克思指出:“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11〕随着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的需要将越来越朝着真正人的本质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