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学的定义及演变:从重商主义到新古典经济学

经济学的定义及演变:从重商主义到新古典经济学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经济学在产生时称为政治经济学。重商主义者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源泉,因此他们研究的经济学的重点是流通过程。A.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薛兆丰更进一步将经济学定义为“解释人类行为的学问”。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学真正的核心问题。新古典经济学把中心转移到资源配置上,成为主流经济学。

经济学的定义及演变:从重商主义到新古典经济学

什么是经济学?由于对经济学理解的多样性,为界定水资源经济学,首先应阐明本书作者所理解和采用的经济学定义。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经济学(economics)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经济学是对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进行理论的、应用的、历史的以及有关方法的研究的各类学科的总称。经济学又可称为经济科学(economic sciences)。

西方的经济(econom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nomia,原意是家计管理。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制经济的管理。

近代经济学在产生时称为政治经济学。法国重商主义者A.de蒙克莱田(A.de Montchretien,约1575~1621年)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最早采用政治经济学为书名。重商主义者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源泉,因此他们研究的经济学的重点是流通过程。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工业资本的扩大,逐渐产生了由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的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先驱是英国的W.配第(W.Petty,1623~1687年)和法国的P.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年)。出现于18世纪50~70年代初,以F.魁奈(1694~1774年)和A.R.J.杜尔哥(1689~1755年)为主要代表的法国重农学派,用租地农场主的生产经营活动来分析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被马克思称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A.斯密(1723~1780年)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他所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他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以及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把它看作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D.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他在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建立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严谨的理论体系。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是生产和分配,如何创造经济剩余和怎样对其进行分配是其核心问题。

但在19世纪的边际革命中,新古典经济学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交换问题。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1842~1924年),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继承19世纪以来英国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以折衷主义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新古典经济学家去掉了“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把他们研究的学问称为“经济学”。(www.xing528.com)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1898~1984年)把经济学定义为是研究稀缺资源在给定但是有竞争的目的之间的配置的科学。“经济科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在配置稀缺手段中所表现的形式。”“经济学家研究如何配置稀缺手段,对不同商品的不同稀缺程度如何使不同商品之间的估价比率发生变化感兴趣,对稀缺条件的变化(不论是目的的变化造成的、还是手段的变化造成的,也不论是需求造成的、还是供给造成的)如何影响这种比率感兴趣。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做目的,将其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某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罗宾斯认为任何只要存在冲突的选择都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他说:“我们不说生产马铃薯是经济活动,生产哲学不是经济活动,而说任何一种活动只要涉及放弃其他想要的东西,便有其经济的一面。除了这一点,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是不受限制的。”从而几乎把所有人类活动都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陈彩虹,2003)。薛兆丰(2002)更进一步将经济学定义为“解释人类行为的学问”。这可能是最宽泛的经济学定义了,仿佛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都是经济学的分支,甚至生理学也是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因此这一定义受到刘正山(2003)等的批评。

梁小民(2000)认为:古典经济学关心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富裕起来,中心是分工与专业化思想。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学真正的核心问题。新古典经济学把中心转移到资源配置上,成为主流经济学。但它忽略了古典经济学中真正有意义的分工与专业化思想。这种忽略甚至在今天的微观经济学中仍然存在。杨小凯等(2000)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就涵盖了这两种定义。

新古典经济学在20世纪处于主流经济学地位,并且越来越强调经济学的数学化。新古典经济学就是在给定偏好、技术和制度不变以及既定资源条件下,研究经济行为者如何最优地对强加给他们的假定条件做出反应,这些假定条件的变化被看作是外生的,或者完全不给予解释,或者把它留给其他学科。这当然遭到主张经济学应该研究偏好的形成和演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的非主流经济学家的反对。非主流经济学家试图建立新的经济学范式,并恢复政治经济学的称谓,创立新政治经济学。(贾根良,2004)

显然,对经济学的定义因为流派不同而有多种不尽相同的定义。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可以概括为:经济学既可以定义为研究经济活动的科学,又可以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因为二者是统一的。因为所有经济活动都存在资源配置问题,所有资源配置行为都属于经济活动,资源配置问题贯穿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所有经济活动。同时,经济学既研究给定偏好、技术和制度及既定资源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也研究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偏好、技术和制度及资源的变化。就是说经济学所研究的资源配置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