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知识与教学内容的互动关系

信息、知识与教学内容的互动关系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2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教学内容”是依据选定的学科或主题而挑选的部分信息。信息、知识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如图3-3所示。隐性知识不能直接作为教学内容存在,只有显性化的隐性知识才可能成为教学内容。

信息、知识与教学内容的互动关系

信息来源于采集,采集对象分为自在之物(人类至今没有改变属性的客观事物,如天体系统)和人为之物(如技术含量低的工农业产品和技术含量高的知识产品),采集后的信息包括本体论信息和认识论信息(张守一,2011)。信息强调真实性,其表现形式包括资料、数据、消息、情报、新闻等等。信息是能够在图书馆、媒体中心、博物馆、因特网、书面文件及别人的头脑中找到的外在的东西,而知识则是学习者内在的品质(Hauenstein,1998)。教科书中呈现的内容或网络上的信息都不能算是知识,除非经过学习者阅读、收看、倾听等方式来把握要点,理解意义,形成见识之后,才可能发生由信息或内容向知识的转化,如图3-1所示。

图3-1 信息与知识的区别

对照图3-1,我们来看教学的发生过程。简单来说,任何教学系统都由输入、过程、输出和评价性反馈四个要素构成。这其中的输入部分就是信息,是他人的或外在的知识,即通常意义上的学习内容。学习的过程即是把信息或者说学习内容经过大脑加工形成个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经过学习活动等大脑加工过程后,教学系统输出为学习的结果,即有知识、有情操、有胜任力的人。在整个系统运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监控和评估的反馈信息对系统运作做出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可以通过加工形成知识,但信息并不能包含所有的知识。人类知识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类型(Polanyi,1966)。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正式的、系统的语言所传递的知识,是具体的或者说是“数字”的。这类知识除了以大脑为载体外,还可以形成知识产品记录在图书馆、档案文件、数据库中。而隐性知识根植于行动和具体的情境中,具有个人的成分,知识的载体是人的大脑,很难形式化和交流。由此可见,信息只包含了显性知识,而不包含隐性知识。此外,由于自在之物是信息的来源之一,没有经过加工,不产生知识(张守一,2011),所以信息的范围比知识的范围大。信息与知识的关系,如图3-2所示。(www.xing528.com)

图3-2 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教学内容”是依据选定的学科或主题而挑选的部分信息(Hauenstein,1998)。课堂里传递的教师的知识或教材的知识统称为“他人的知识”,他们对学生而言只是“信息”。这些信息作为一种输入可以借助教科书、媒体、教师讲授、图书馆和因特网等各种手段来实现信息的传递。由此可见,“教学内容”是部分信息或者称为“他人的知识”,这里的“他人的知识”一定是被显性化的知识信息,知识如果仅仅贮存在别人的大脑中,不通过语言、行动或者其他媒介表现出来的话,隐性的知识是很难形成教学内容的,因为他人不可能知道这些知识的存在,更不会知道这些知识是什么。信息、知识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如图3-3所示。

图3-3中,教学内容只是经过选择后的部分信息,是显性化的他人的知识。隐性知识不能直接作为教学内容存在,只有显性化的隐性知识才可能成为教学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