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典经济学中的财产性收入理论

古典经济学中的财产性收入理论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典经济学虽然强调价值的源泉,但是工资理论并不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而建立的,而是由最先提出的生存工资决定。

古典经济学中的财产性收入理论

古典经济学是指从威廉·配第到边际革命之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也称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大概存在时间为1750年到1875年之间的120多年。古典经济学通常情况下是指英国的古典经济学,而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是其中集大成者,他所著的《国富论》就是极具代表性的著作。在时间上,马克思恩格斯也属于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但是一般将马克思和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古典经济学家们区分开来,主要是因为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是无产阶级的代表人物。

2.1.1.1 威廉·配第的相关理论

威廉·配第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首先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他强调价值的源泉和核心是劳动,这个观点对于后来经济学家的研究至关重要,使古典经济学家达成了对于价值来源的基本共识。这也是第一次对价值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为讨论收入分配及财产性收入理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古典经济学虽然强调价值的源泉,但是工资理论并不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而建立的,而是由最先提出的生存工资决定。配第最先提出生存工资理论:工资水平应该以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为限。如果工资高于这个限度,工人的劳动时间比他所能劳动的时间少,这样就会损失劳动所创造的产品。配第还认为,利息是一定时间内放弃货币使用权的报酬,利息的水平受到地租和风险的调节。配第首先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概念,认为地租是收入减去种子成本和工资之后的剩余部分,但是由于没有区别开利润和地租之间的关系,所以他认为在生产费用一定的情况下,工资和地租呈反方向变动。由以上可见,配第提出的是不彻底的劳动价值论,虽然配第是第一个提出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学家,但其在之后的研究中又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1]显然,配第后期的学说不知不觉偏离了劳动价值学说。

2.1.1.2 亚当·斯密的相关理论

众所周知,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鼻祖,是他开启了经济学的新纪元,他的相关理论思想及其集大成者《国富论》直到今天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经济学大师熊彼特认为,一个人要能够很好地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状,就必须掌握历史事实,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的历史经验。所以,对经济学产生以来曾形成重大影响的经济学理论和思想进行梳理回顾,尤其是对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内涵展开回顾对今天的经济运作至关重要。(www.xing528.com)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序言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来的物品。”[2]这表明亚当·斯密对于财富性质和来源与前人的观点不同。这样,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就要解释劳动创造的价值除支付工资外,如何成为利润和地租的来源以及利润和地租参与分配的正当性。

斯密提出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才是工资,是劳动者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和延续后代的所得的报酬,并受到生活必需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但是斯密同时强调劳动力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对工资的决定的影响。劳动者的工资由劳资双方所签订的合同决定,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财产所有者即雇主与劳动者的力量的比较。斯密认为,资本在商品生产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资本也应该有自己的报酬。在三要素分配理论中,通常认为劳动的报酬是工资,工资的报酬是利息,土地的报酬是地租。然而,利息作为资本的报酬不能衡量商品经营者的利益,除非商品经营者使用自有资本。[3]在一般的情况下,地租是作为固定不变的量,在这时候出售商品就涉及两个问题: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劳动工资高了,资本利润就减少,反之亦然。在一个行业中,资本投资增加了相应的要求,劳动也随之增加,即对资本量的投资增加可以拉动劳动需求的增加,劳动工资的增加和商品数量的增加是竞争的结果。斯密在《国富论》最后一章谈论到地租问题,更确切地说是地租由什么来决定。地租是和工资、利润不同,它是一种垄断收益,因为它是凭借对土地或其他自然物的所有而获得的收益。它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做出了贡献,因而应该得到报酬,也就是说,土地的报酬也就是商品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要随价格的波动而变化。但斯密认为,地租与前两者不同,因为地租是商品价格变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地租是租入人按照土地实际情况所支付的最高价格”。也就是说,土地所有者会尽量把经营者支付工资和利润之外的所有剩余都纳为己有,这表明地租额并没有一般的标准,它取决于租约制定中的双方博弈,因而租约的每次续签地主都会根据自己了解的市场价格状况对地租进行修改。[4]

2.1.1.3 大卫·李嘉图的相关理论

李嘉图可以说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提出的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理论,特别强调以分配理论为核心,同时也强调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李嘉图分析了地租、利润二者与工资之间的对立关系,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发现并确立了利润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成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也成为西方经济学诸多流派的理论基石。

李嘉图认为,维持劳动者自身所必需的价格是劳动的自然价格。自然价格的上涨或者下跌,取决于劳动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格的涨跌。同时实际支付给劳动者的价格也就是劳动的市场价格,随着劳动者在市场上供需的变化而变化。此外,李嘉图对生存工资假说提出了一个理论说明:当劳动市场价格超过自然价格时,有助于刺激人口增长,从而劳动市场的供给增加;而市场价格低于自然价格时,会抑制人口的增长,减少劳动市场的供给。李嘉图的利润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和地租理论的基础之上。在扣除地租之外,李嘉图指出“商品的价值仅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构成资本利润;另一部分构成劳动工资”。其中利润的高低由工资的高低决定,工资的高低由必需品的价格升降决定,这其中以生存工资理论为基础。李嘉图反对斯密对于利润率下降的解释,认为利润率下降趋势产生是工资持久上涨所导致的,如果没有某种引起工资上涨的持久原因,任何资本积累都不能使利润率持久地下降。在李嘉图分配学说中地租论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李嘉图亦因对级差地租的卓越分析而闻名于世。李嘉图接受了斯密把地租看成是产品价值分割的观点,但批判了他把地租看成是产品价值的构成因素的错误论点。李嘉图指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固有的和用之不竭的能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5]所以,在地租的本质问题上,李嘉图坚持了劳动价值论,确认地租不是土地的产物,而是劳动者在农产品上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是租种优等和中等土地所形成的超额利润。李嘉图指出,因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产品,所以地主在取得这部分产品时,丝毫没有耗费过任何代价。李嘉图的分配学说探讨了地租、工资、利润这三个经济范畴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工资和利润对立,地租和利润对立,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经济利益的对抗。他认为,全社会国民收入的分配好像吃一个大馅饼,其中工人只能从中分得一小部分,其余的都被资本家拿走,不过,资本家又不得不与地主分享,而且地主所占有的份额还在不断增加。工人的工资、资本家的利润、地主的地租都是工人创造的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任何一方获取多了,其他两方获取的就必然会减少,而没有人希望自己获利少,所以,工资、利润和地租是相互对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