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代坚持不懈,民勤治沙样板获国家表彰

世代坚持不懈,民勤治沙样板获国家表彰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至民国二年,创建农林会,县上成立防沙委员会,公推士绅任会长,管理治沙事宜。马家园子——甘肃省农业厅在民勤成立了防沙林场,民勤人有了自己的治沙大本营。在防沙治沙的漫长征程中,民勤县涌现出了许多先进造林单位和模范个人,受到了专区、省、西北局以至国家的表彰奖励。显著的治沙成效使民勤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治沙样板。

世代坚持不懈,民勤治沙样板获国家表彰

民勤县自明设卫,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历经明、清两朝,官方均无专设林业机构,只有民间祖传下来的“插风墙”、护“柴湾”的办法治理沙患。柴湾在旧社会习惯上由附近村庄公共管护,有所谓“风沙会”“柳会”或“沟会”等管护组织,固定叫“柴夫”的专人管理。有不成文的乡规民约,死封硬护,严格封禁,制止樵采、放牧等破坏活动。直至民国二年(1913),创建农林会,县上成立防沙委员会,公推士绅任会长,管理治沙事宜。后几经变更,有名无实。1949年后,省、地、县正式成立了造林治沙机构,民勤县林业生产逐步走上正轨。

黄坝湾——民勤人有了自己的苗圃。

马家园子——甘肃省农业厅在民勤成立了防沙林场,民勤人有了自己的治沙大本营

1954年国营苗圃沙枣播种育苗成功,结束了插扦造林、栽多活少的历史。

此后,在民勤县先后成立了林业工作站、天然林管理站、苗圃、林场、治沙试验站等林业单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单位几经撤并,治沙育林的宗旨未变,为民勤治沙造林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典型、培养了科技人才。同时,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20多年间,特别是1958年以来,民勤县社队集体兴办的小型林场,宛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县各地,为保护柴湾、推动治沙造林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时期的造林治沙活动中,民勤人民创造出了插设风墙、封育柴湾、营造林带、固定沙丘、乔灌草结合、带网片联防、库渠田林路综合治理防风治沙新路子,筛选出了优良固沙树种梭梭,试验并推广了梭梭育苗、造林、鼠害防治等技术,成功试验了“粘土沙障”,研究并试验培育、栽植了毛条、花棒、沙枣等树种。

在防沙治沙的漫长征程中,民勤县涌现出了许多先进造林单位和模范个人,受到了专区、省、西北局以至国家的表彰奖励。薛百乡的治沙模范薛万祥曾先后9次受到国务院、原西北局等的奖励,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人大代表,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夹河乡的杨可畅出席了全国科协代表大会,他领导的大炕沿农业合作社荣获林业部颁发的先进造林单位奖状。

显著的治沙成效使民勤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治沙样板。1958年,县人民委员会受到张掖专区、甘肃省及国家林业部的表彰奖励,并荣获周恩来总理署名的“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先进单位”奖状;甘肃省北部防护林誓师动员大会在张掖召开时,民勤县代表150余人,携带铁锨前往参加,并同全区1500多名代表在张掖红沙窝进行远征造林。之后,我国北方省、区参观团80余人,由林业部总工程师程崇德带领,来民勤县参观造林治沙;苏联专家彼德洛夫,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陪同来我县检查指导治沙工作,宋和村“母亲抱娃娃”的治沙模式被称为“民勤模式”名震全国。

上世纪70年代初,红柳园乡(现为泉山镇)团结村范玲花等怀着改造荒漠的雄心壮志,在红柳园乡团结村的西沙窝植树造林,垦荒种地。这里主要分布着灰棕荒漠土和盐化草甸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稀疏地生长着沙蒿、红砂、骆驼蓬、苦豆子和白刺等沙生植物,在这一带治沙造林,难度非常大。她们头年栽种的上千亩沙枣林,一场黑风几乎卷走了一半,第二年栽种的杨树苗,由于没能及时浇上水,活下来的不足三分之一。

怎么办?

面对肆虐的风沙,她们没有退缩,也没有放弃,而是咬着牙关坚持了下来。她们汲取失败的教训,请来治沙站的技术人员帮她们解决难题,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终于在农田周围栽上了沙枣、梭梭、花棒、毛条等沙生植物。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红柳园公社团结村的“铁姑娘治沙队”在西沙窝植树造林、垦荒种地,创下了育林三千亩、造田四百亩,人均产粮5019斤的骄人纪录,队长范玲花在1977年8月12日以十一大代表的身份光荣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兰州军区第一政委肖华视察民勤时曾作《铁姑娘之歌》讴歌她们的事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超载并呈逐步增大趋势,人与水土资源的矛盾日益严重。到90年代中期民勤县掀起一个开荒的高潮,不但绿洲的边缘大量开荒,直接破坏了茂密的“柴湾”灌丛植被,而且远离绿洲的一些区域也大量开荒。与此同时,由于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和人们为了眼前的利益盲目开垦沙荒地,滥垦乱牧,挖掘甘草麻黄等药材,导致天然植被衰亡,大片的固定、半固定沙地遭到破坏。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至1995年10年间,民勤绿洲开垦荒地达45万亩,破坏天然植被12万亩。

绿洲边缘植被的衰退和大面积人工林的干枯,使绿洲边缘的防沙屏障撕开了口子,原本固定的沙丘重新复活,风蚀加剧,沙漠入侵,民勤县因无水灌溉而撂荒的耕地有10万亩沙化,沿沙区30万亩农田被迫弃耕,绿洲内有约1/3的耕地受到风沙威胁。尤其是西沙窝沿线的老虎口等区域,流沙每年以3至4米的速度前移,严重地段前移速度达到8至10米,有30个村庄近9%的耕地被流沙埋压,荒漠化土地每年以2.3%的速度增加,每年有0.7万亩土地荒漠化。

红柳园林业站(现为泉山林业工作区站)管辖的大滩乡、泉山镇等处于巴丹吉林沙漠的前沿。老虎口就是该区域最大的风沙口,也是最难治理的区域,区内沙层深厚,沙丘高大而绵亘,每年春冬季,沙漠上刮起呼啸的狂风,催赶着沙丘不断前进,吞噬良田、沃土,埋没村庄、道路。

这茫茫的大沙漠如何治?先是大滩老虎口风沙,大规模的治理进行了三次,但三次都归于失败。几十个高大的沙丘处于老风口上,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为了找到有效治理的科学途径,当年,林业高级工程师徐惟武在沙窝中搭起帐篷住了下来。每当大风飞扬时节,他冒着被风埋沙压的危险,拿着仪器实地勘察。经过严密测算,终于找出风向设计中的漏洞。他大胆地改胶泥条形压沙为麦草带状网格状压沙,终于在不可一世的老虎口边缘区域种上了梭梭、毛条等沙生植物,流沙前进的脚步被阻止下来,农田得到了保护。

回忆起1993年的“5·5”黑风暴,大滩乡上泉村农民白生泉仍然心有余悸:“风暴经过之处,树木被折、庄稼被毁、通讯中断、人畜伤亡。”

2005年春季,家在老虎口边缘的大滩乡上泉村农民白会本夫妇起早贪黑,在自家10亩承包地里全部种上了籽瓜,满以为秋季能有个好收成,可以翻新房屋,改善贫困的生活状况,但“5·4”“5·14”连续两次沙尘暴,使他们的希望跌入冰窖,绿油油的幼苗不是被风沙连根拔起,就是被流沙无情埋压,夫妻俩不得不一捧捧把沙捧出去,东挪西借,重新播种。(www.xing528.com)

当地群众说,这里真正是个老虎口,有的年份,沙丘前移四五米,整个东面的土地都会被刮上一层沙,要想种田就得把沙移掉;有时候田种上了,苗出来了,又叫沙给埋掉了。

老虎口风沙危情一直被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里正好位于民勤绿洲的中部,又是最有名的风沙口,直接危害着大滩、泉山等乡镇10多万人民的正常生活,威胁沿线近30万亩农田的生产安全,影响着民湖公路的畅通运行。如果不治理,任其发展下去,民勤绿洲迟早会被它拦腰撕裂,湖区与坝区只能望沙兴叹。

2008年,民勤县在多次实地察看、走访群众、反复对比的情况下,考虑到老虎口所处的重要位置和区域特点,决定把老虎口作为全县风沙治理的重点区域,依托项目资金与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形式,计划通过5年时间,彻底根治区域沙患,稳步构建绿洲生态防护屏障。

9月19日,来自全县的机关干部、学校学生、驻民官兵、乡村群众上万人,在老虎口沙区拉运麦草,埋压沙障,开展大规模群众性防沙治沙活动,民勤县2008年老虎口防沙治沙项目正式启动。

直接受老虎口风沙危害的大滩乡、泉山镇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踊跃参与治沙工作。

大滩乡上泉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带头组建防沙治沙协会,拉起了100人的治沙突击队。他们裹着厚厚的棉袄,背着干粮,迎着呼啸的风沙,坚守在流沙最严重的地段。

男人们用架子车、三轮车从几里地外拉来麦草,女人们再背着、抱着搬到沙丘上。肩膀上磨起了血泡,胳膊被压肿了,手心脱了几层皮,但想到眼前的无尽流沙将在他们的手中变为绿色时,大家都没有一句怨言。

他们知道,政府大规模的治沙,这都是为他们好,这也是他们自己的事,只能是感激,只能是拼命地干,因为,最终受益的还是他们。

2008年,民勤县组建治沙专业协会2个、治沙突击队15个,克服资金短缺、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历时两个多月时间,出动干部群众9万多人次,拉运麦草3万公斤,出动大小机械2.5万台次,完成工程压沙3万多亩,折合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

四年来,民勤县依托项目资金,以治沙协会、治沙突击队等专业队伍为主体,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即头年秋季压设麦草沙障实施工程治沙,翌年春季人工栽植抗风沙、耐旱、耐盐碱的梭梭实施生物固沙,在老虎口区域治沙造林10万亩,封沙育林2.4万亩。

在老虎口风沙治理中,针对防沙治沙工作管理粗放、技术层次较低的实际,民勤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按“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的原则,在老虎口新建治沙技术核心展示区。主要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试验研究,探索治沙造林的途径和措施,为全县其他区域的流沙治理提供样本,并示范推进大规模群众性治沙造林工作。

通过与省治沙研究所、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等科研单位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完成棉花秆、芨芨草砾石、尼龙网、手工编织袋、粘土沙障、化学固沙等治沙新技术、新材料试验示范12项,示范面积达到1000多亩。

县林业技术推广站技术员韩作品和他的工作团队,是老虎口治沙的技术指导员和质量监督员。老虎口成了他们的办公室和实验室,酷暑严寒,风暴雨狂,没有哪一天能阻挡住他们的脚步,他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韩指导。

规划初期,由于住宿简陋,有时一夜狂风肆虐,整夜无法入睡,两个多月指导压沙,他们吃的饭中经常夹着沙子,半夜又经常冻醒,等到压沙结束,连他们的家人都几乎认不出他们是谁了。韩作品说,既然选择了林业,就选择了干渴与风沙,就选择了清贫与艰苦。吃苦,这就是林业人的本色。

如今,金黄的麦草在黄沙上缚上条条金线,像一张巨大的“金网”罩住了肆虐的“黄龙”,鳞次栉比的沙障,郁郁葱葱的梭梭,使原本映入眼帘的满目黄沙被翠绿所覆盖,只有在绿色的间隙可见点点黄沙,原来这里曾经是无边的沙海

老虎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治理成效,这其中浸透着民勤林业人的血与汗、爱与情,饱含着林业人防沙治沙、改善生态、发展林业的雄心壮志,更饱含着当地政府矢志不渝防沙治沙的决心。

这里有规模空前、绵延数里的防沙治沙示范区,这里汇集着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式各样的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材料,这里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展示,这里是人类束缚黄龙的见证。各级领导和各级专家多次到这里视察,无不为“沙山藏兵”的创举而震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