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肉牛产业的独特历程

探究肉牛产业的独特历程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这种情况,康乐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着眼长远,没有放弃发展肉牛业的决策,一直努力探索。为了帮助和指导全县肉牛业发展,及时成立了康乐县肉牛育肥系列开发公司。为康乐县畜牧产业进一步迅速壮大,实现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至此,康乐肉牛产业站在了第二次跨越式发展的起跑线上,开始了新的征程。全省现场会的召开标志着康乐肉牛产业走出了康乐,走向了全省。

探究肉牛产业的独特历程

70年代初,康乐县马、骡、驴等存栏占大牲畜数量80%以上,牛存栏量不到20%。为了有效解决劳动生产力和农民增加收入问题,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畜牧部门在调查研究和认真比对筛选的基础上,把适应强、个头大、体力壮、耐力好,适宜耕田劳作,深受农民喜欢的秦川牛,作为良种牛在全县引进推广,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和欢迎,为促进县域经济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政府组织引导发展养牛业的开始。

80年代前后,康乐县委、县政府根据农民掌握土地自主经营权的实际,适时提出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治穷致富”的工作思路,引导群众充分利用当地植被较好、饲草资源丰富的条件和“无牛无羊不成家”的传统,以及多年积累的丰富的饲养经验和技术等优势,大力发展商品牛的育肥,增加群众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引导下,当地群众看到了养殖育肥商品牛蕴藏的巨大潜力,纷纷加入养牛行列,开始了养牛致富的生活。1985年,形成了以苏集半坡村、胭脂马集村为代表的肉牛育肥典型,省政府在康乐县召开了全省肉牛育肥现场会,总结出了“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城区销售”的发展模式。

1985年到1990年,由于豆类粉、洋芋粉加工业的兴起,康乐养牛业受到饲料的限制,国家取消了养牛补助政策,再加上肉牛价格处于低谷,康乐养牛业出现滑坡。面对这种情况,康乐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着眼长远,没有放弃发展肉牛业的决策,一直努力探索。1991年,积极向当时联系康乐县扶贫工作的省委书记顾金池汇报,争取到专门扶持肉牛业农行贷款300万元,扶持康乐肉牛发展。为了帮助和指导全县肉牛业发展,及时成立了康乐县肉牛育肥系列开发公司。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肉牛公司的帮助指导下,康乐的肉牛发展走出了低谷,驶入快车道,出现了像流川乡马玉林、草滩乡赵忠安等规模育肥大户,养殖收益比较明显,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当时的临夏州委副书记、康乐县委书记唐振寰于1992年11月在《民族报》发表题为《贫困山区的振兴之路》的文章,写道:“康乐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高寒阴湿贫困县,面对县穷民穷的困境,是采取怨天尤人、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呢?还是振奋精神,转变观念,团结一致创出一条真正符合县情民情的路子?我们坚定地选择了后者。”为康乐县畜牧产业进一步迅速壮大,实现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紧紧抓住扶贫开发不放,在深入调查县情,深化认识,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康乐要致富,少生孩子多读书,牛豆林油作支柱,系列开发靠服务”的发展思路。按照这个发展思路,康乐县的养牛业向前迈了一大步。但由于育肥公司管理机制、银行贷款模式等不适应产业的发展的要求,使康乐县刚刚起步的肉牛业,又陷入了困境,大部分养殖企业破产,养殖户受损。康乐县养牛业又陷入了困境,能不能继续向前发展,处在关键阶段。当时挂职县委副书记冉万祥认为“康乐发展以养牛为主的畜牧业,有条件,有前景”,并提出了符合康乐实际的发展规划。康乐县委、县政府采纳了冉万祥提出“康乐在二阴和三阴地区实行退耕还草还牧,提倡家家种草,户户养畜”的建议,在原康乐县普巴乡瓜梁村拨出专款,指定专人进行试点,试点工作连续三年获得了成功,终于探索出了在贫困山区养牛的路子。在以后的发展中,康乐县紧紧围绕这个思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制定出台了《康乐县畜牧产业发展的决定》,成为指导康乐畜牧养殖业的指导性文件。从此,康乐肉牛产业站在了第一次跨越式发展起跑线上。

在政策引导、政府扶持下,经过几年的发展,康乐肉牛业逐渐显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到2001年,县委、县政府在原有的基础上着手考虑如何继续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问题,时任县委书记沈国伟带领县委、政府一班人前往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聘请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制定了《康乐县畜牧业发展长远规划》,第一次提出了康乐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理念,在附城镇新办了“康乐良种牛示范推广中心”,进一步带动了畜牧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随着畜牧产业的不断发展,肉牛育肥潜力的不断挖掘,产业优势逐渐凸显,在各项产业中的比重不断增大。从此,康乐肉牛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肉牛产业开发。2004年,时任县委书记李学民多次召开不同形式的会议,经过广泛的研究、讨论,全县上下达成了共识——康乐应该把肉牛产业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作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康乐发展肉牛产业的思路得到进一步完善。至此,康乐肉牛产业站在了第二次跨越式发展的起跑线上,开始了新的征程。(www.xing528.com)

2001年11月,县上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了康美集团公司,康乐肉牛业迈上了产业化发展的轨道,康乐开始有了订单饲草、订单肉牛收购等现代发展模式。2006年1月,康美屠宰生产线正式投产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牛源供应和牛肉质量两大难题制约着康乐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能不能继续向前发展不但成了康乐县的问题,也成了州委、州政府关注的问题。时任州委书记姜信治在调研康乐工作时指出:“临夏发展的重点在农村,农村发展的重点在畜牧业,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在康乐,畜牧业发展的希望在康美。康乐有畜牧发展的先决条件,积累的经验为进一步壮大畜牧产业奠定了基础。另外,临夏有天然的清真品牌,充足的饲料资源,畜牧产业发展的目标不能局限于临夏州最好,力争建成全省畜牧大县和畜牧业发展基地。”康乐县按照州上主要领导的指示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畜牧强县工程的意见》,为助推康乐县畜牧业继续向前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机制保障。在全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的奋斗努力下,2007年9月,康乐县成功举办了全省畜牧产业发展现场会。全省现场会的召开标志着康乐肉牛产业走出了康乐,走向了全省。

2009年2月,州委书记冉万祥在调研康乐县工作时指出:“康乐县要把发展畜牧产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增强县域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切实抓紧抓好,努力做大做强。要抓好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基地建设,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发动家家户户搞养殖,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要立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引导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清真食品深加工,不断研发新产品,延伸畜牧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畜牧产业的综合效益。要突出主导产业,合理化分工,专业化生产,提高饲料加工、畜牧养殖、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化生产水平。要加快良种母牛繁育体系建设,引进优良品种母畜,通过良种母牛自繁自育,扩大基础母牛群体,建立稳定的肉牛产业自繁自育生产体系。”按照冉万祥书记的指示,康乐县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依托藏区大市场,融入兰州都市圈”的发展战略和“强基础、抓教育、兴商贸、育产业、保民生、促和谐”的发展思路,以全省肉牛产业大县建设为契机,把草食畜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一大支柱产业,列为县上的“一号工程”来培育,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模式,走“强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路子,实现了畜牧产业由传统经营型向产业化经营型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互助联合型、园区带动型和政府扶持引导型的四种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出了“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科技支撑、协会组织、基地参与、市场运作”的“康乐模式”,草食畜牧业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2013年4月,康乐县委、县政府为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富民产业培育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若干政策规定》,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金牛富民工程意见》,启动了金牛富民工程。“金牛富民工程”将重点建设鸣鹿肉牛繁育、康美循环农业、虎关饲草料和百村10万头母牛繁育、胭脂河流域集约化育肥五大园区,通过实施“强化基础、打造市场、提升品牌、优化融资、组团发展”五大措施,制定出台九个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康乐肉牛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制度政策保障。金牛富民工程的启动为实现从肉牛大县向肉牛强县的转变,打造“中国牛谷”奠定了坚实基础。至此,康乐牛产业开启了第三次跨越式发展的大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