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文化的特性及其面临的危机

人类文化的特性及其面临的危机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态危机表面上是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实质是人类文化的危机。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造就了人,人在文化中处于中心地位。但江河横流、泥沙俱下是难免的,应当正确分析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四)开放性文化是全人类的文化,文化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从本质上讲,人类文化从来就是一个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动态开放系统。

人类文化的特性及其面临的危机

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实践性

文化产生于人类的劳动实践。历史的文化能够传承到今天,根本的一条是由于人类不停地劳动。劳动使人的大脑发达,思维敏捷;劳动创造了语言文字和艺术;劳动创造了人类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文明成果。由于劳动的范围、内容、方式以及使用工具的不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形成了差异。如果把某地域的先进文化照搬到另一落后地域,那就等于空中楼阁,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那里缺乏适应这种先进文化的劳动基础。文化的创新也是在社会劳动的实践中实现的。人类为了解决新的矛盾,排除生存发展的障碍,在寻求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就会在文化观念上向前迈进一步,如生态文化观念的提出即是如此。当今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被生态危机所困扰。生态危机表面上是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实质是人类文化的危机。《文化新世纪》的作者余谋昌先生提出,“作为生态文化精神层次的选择是摈弃‘反自然’的文化,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尊重自然’的文化,按照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实现人和自然的共同繁荣”。这说明,如果不出现生态危机的问题,如果不存在克服生态危机的实际劳动的话,那么生态文化这一新概念也不可能提出。

(二)人本性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文化。文化的实质是“人化”,凡是经过人的劳动改变过的事物都同时留下了文化痕迹。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造就了人,人在文化中处于中心地位。文化的评价必须坚持人的标准,看其是否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一种文化,不管其自我评说和外在表现多么繁荣灿烂,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具体来说,就是为了人的存在和发展。如果一种文化在这一点上迷失了自己,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这种文化中的人萎缩了,最终的结果则是这种文化自身走向衰落,甚至灭亡。”[6]

(三)民族性(www.xing528.com)

任何文化总是依附在一定的民族基础上而存在的。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我们说文化传统,一般都是指民族的文化传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一般说来,能流传于世的文化,其积极的、正面的东西要多于消极的、负面的东西,或者说精华多于糟粕。但江河横流、泥沙俱下是难免的,应当正确分析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的民族性仍然能够保持,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趋势则是难以出现的。这是因为,虽然随着技术条件的改变,产品及产品消费越来越显示出共同性,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人们可以乘坐同样的飞机、汽车轮船,可以用同样的电脑、电话、电视,可以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食品,但是这只是文化在交流中出现的某种程度的融合,并不表明民族文化特征的全部丧失。各民族之间持续不断的文化交流,导致民族文化某些旧特征的消失和某些新特征的形成与发展,促使民族文化更加繁荣。

(四)开放性

文化是全人类的文化,文化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从本质上讲,人类文化从来就是一个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动态开放系统。这种动态开放,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改变掠夺自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自然价值为文化价值;二是不同文化群体(国家、民族或区域)之间在文化上的相互交融。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只有在这种动态开放的生命运动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求得延续与变异、稳定与发展的对立统一,方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如果夜郎自大,固步自封,闭关锁国,把自己封闭起来,则将走向衰落甚至灭亡。

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现代化交通通信的发展,世界范围的文化开放交流愈来愈向着大范围、远距离、深层次、高成效方向演进,而且势不可挡。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以文化的传播沟通为先导的。世界各国在国际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既使自己得到发展,又保持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共同推动人类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