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初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的足迹

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初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的足迹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印度中央政府在信息技术产业相关部门的支出比“五五”期间有了较大增长。在“六五”计划指导思想下,一系列有利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也相继颁布,从严格管制走向半自由化。拉吉夫·甘地曾在伦敦帝国学院和剑桥大学就学,具有技术背景,他的上台成为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初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的足迹

1980年,印度进入“六五”计划,1950—1978年,在经过五个五年计划及三个年度计划,印度已经建立了与满足国家需求基本相称的基础设施。通过表3.3可以看出,除了“三五”在计划的最后一年,经济受到严重干旱的冲击之外,其他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收入增长率都保持在3%至5%之间增长,这是一项重大的成就。但是,除了“一五”和“五五”计划外,实际增长率都低于计划中预定的目标,国民收入增长的不足意味着相应的人均收入目标水平的不足,考虑到人口增长,实际人均GDP年增长只有1.38%。

表3.3 目标与实际增长率(%)[5]

数据来源:印度计划委员会,6th Five Year Plan。

为此,如何加强现代化的动力,以实现经济和技术上的自力更生,成为第二次当选印度总理的英迪拉·甘地政府的主要目标。英迪拉·甘地意识到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科技革命正成为世界经济的潮流,科学技术作为印度社会和经济变革工具的重要作用需要得到重视,必须利用好科学技术为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利用科技解决印度工业产出率低下及国家的贫困问题,进而,科学技术及其应用被列入“六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六五”计划中,印度政府明确提出“重视电子工业对广泛的经济活动的支持作用”[6],将科学和技术(S和T)视为五年计划的一个单独组成部分。该计划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确保科学和技术渗透进入到国家的每个部门。为节约外汇和国家安全的考虑,计划强调国内科技在进口替代中的应用,强化公营和私有部门的内部研发,推动新的领域包括电子、空间科学等高科技领域的持续增长。印度中央政府在信息技术产业相关部门的支出比“五五”期间有了较大增长(见表3.4)。

表3.4 信息技术产业相关部门支出 (单位:千万卢比

数据来源:印度计划委员会,根据6th Five Year Plan整理。(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英迪拉·甘地政府鼓励“进口替代与促进出口相结合”,开始了发展高技术和促进技术更新换代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在“六五”计划指导思想下,一系列有利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也相继颁布,从严格管制走向半自由化。1981年11月印度政府宣布计算机进口政策,把计算机软件出口和硬件进口捆绑,放宽了计算机相关的设备、技术的进口,在带来计算机硬件部门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软件的出口。1983年印度计算机硬件销售额为9 600万美元,是1978年900万美元的10倍多;软件出口从1980年的300万美元,猛增到1984年的2 200万美元。[7]

印度政府还专门为海外通信服务计划(OCS)制定了85亿卢比的预算,铺设从孟买到海湾地区的向西海底电缆链路,建立与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等合作的设施等。在具体的电子信息行业,印度政府大力推动大规模微电子技术开发及其在微处理器和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研发高效可靠的远程通信、卫星技术、过程控制等所需的软件系统,支持建立电话设备、数字电话、微波和线路系统,UHF / VHF和环境实验室设施,开展VHF和UHF频段的信道化计划等。

在“六五”末期,1984年10月31日,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遇刺身亡,其子拉吉夫·甘地在紧急状况下继任总理。拉吉夫·甘地曾在伦敦帝国学院和剑桥大学就学,具有技术背景,他的上台成为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拉吉夫·甘地上任不到一个月,于1984年12月颁布印度计算机新政策(NCP-1984),包括一整套硬件和软件的进口关税减免(硬件从135%、软件从100%下降到60%),购买国产硬件及相关附件给予免税;把软件出口认定为“免除许可证行业”,即从今以后有资格获得银行融资且不受干预性许可制度的约束;允许外国公司设立独资、专门出口部门。紧接着,1985年4月12日又颁布新的进出口政策,放宽了对计算机硬件的进口,规定:① 201项工业机器设备被允许实行一般公开许可证进口(OGL),电子部门也在受益范围之内;② 对于计算机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列进口实行双重政策,凡价值在160亿卢比以下允许所有的人进口。[8]新的进出口政策总体目的是提高印度国内计算机硬件部门的生产能力,但客观上给印度软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后,拉吉夫·甘地作为计划委员会主席主导了“七五”计划的制定及实施。尽管在“六五”计划实施过程中,1979年的干旱、1980年的进口石油价格急剧上涨、国际收支恶化和高通货膨胀率给印度经济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增长造成很大威胁,但印度科技战略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六五”年均5.2%的增长预期得以实现。这给了印度政府极大信心,“七五”计划强调:① 加强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② 信息和通信部门以及仪器仪表部门都是整个S和T计划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要素,这些将纳入重点发展领域;③ 充分利用与计算机、信息学、远程信息处理、微记录等相关领域的新发展,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是印度新时代的主要特征;④ 有必要建立基于新能力且可行的科学和技术信息系统;⑤ 需要广泛推广接触计算机及其使用的理念,并且广泛开展包括计算机应用方面培训课程;⑥ 建议启动全印度大多数主要图书馆的计算机化……[9]

“七五”计划及“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很快就有了实质性落地,1986年,印度第一个公共网络—— INDONET网络开始运营;同年,拉吉夫·甘地政府颁布实施《计算机软件出口、开发和培训政策》,这是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文件,也是印度政府在1985年宣布免除软件出口所得税、允许外资公司建立全资公司之后,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外汇管制法案(1973)》(Foreign Exchange Regulation Act,1973)“除非特别许可,所有的印度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禁止外汇交易”条款事实性松动,更是信息技术产业政策从进口替代—促进出口—出口导向(主要是指软件)的一个重大转变,意味着印度政府真正把计算机软件作为经济战略的一个重点。在“七五”计划结束时,科技支出稳步增加,达到了GDP的1.12%,与信息技术产业密切相关的电子部门政府资金投入从“六五”的2.105亿卢比增长至“七五”的6.206亿卢比。印度软件出口在1989年突破了1亿美元,实现了隔年翻倍增长。[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