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整村推进取得的主要成效

整村推进取得的主要成效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对贫困村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投入大幅增加,社会事业扶贫项目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6%上升为2008年的12%,使得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整村推进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开发增收产业、改善基础条件、扶持发展公益事业,整村推进项目村不论在自我发展能力、人均收入上,还是在村容村貌、群众的精神状态上,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4015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总投入46.85亿元。

1.解决温饱步伐明显加快,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

全省认真贯彻《甘肃省2001—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围绕基本解决温饱和稳定解决温饱两大工作目标,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强化各项扶贫措施,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得到显著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解决温饱的步伐明显加快。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底的756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309.8万人,贫困面由37%下降到14.8%。[2]51个重点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相应大幅度提高,从2001年的1218元增加到2010年的2684元。[3]

2.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坚持把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摆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首位。通过修梯田、打水窖、修道路、兴水利,不断加快水、电、路、田、林、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2010年,全省贫困地区梯田面积达到216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71万亩;修整村组道路2.27万公里,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3.6万户,贫困乡村“行路难”“吃水难”等突出问题得到较大缓解。同时将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整流域为单元,实行集中连片治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整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为贫困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3.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扶贫产业开发初具规模(www.xing528.com)

草畜、马铃薯中药材、果品、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2010年,全省贫困地区肉牛存栏164万头,肉羊存栏1150万只;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02万亩,中药材201万亩,经济林果349万亩,发展优质瓜菜258万亩。[4]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设施农业,贫困村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村域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

4.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通过整修村组道路、实施村级文化卫生设施建设、兴建养殖圈舍、建集雨节灌水窖、硬化家庭院落,使贫困村脏、乱、差面貌得到有效整治,村级面貌焕然一新。贫困人口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贫困户由以往的等、靠、要到主动寻求各种支持和帮助,崇尚科学、勤劳致富和学科技、比致富的氛围更加浓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进一步树立。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是在全体村民广泛参与下进行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村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使贫困村由封闭走向开放,与外界的交流程度大幅度提高,村庄凝聚力大幅度增强,干群关系、村民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在整村推进过程中,始终将提高干部和群众的能力作为实施整村推进的基本途径,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科技意识有明显的提高,为贫困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增强了干部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决心。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期间,国家加大对贫困村教育、卫生、通讯、公路建设等方面惠农政策的扶持。甘肃省对贫困村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投入大幅增加,社会事业扶贫项目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6%上升为2008年的12%,使得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有了较大发展。贫困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加大,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新修培训和文化、卫生设施,村级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卫生事业有了较好的基础;人饮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广播电视进村入户;贫困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贫困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省,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贫困村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得以改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农村中介组织培育工程等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道路、村容村貌、清洁能源建设等进一步加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