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相关研究的梳理与评价

国内相关研究的梳理与评价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的问题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其成果也相当丰富。大体而言,国内相关研究可归为以下三种基本的类型。为了做到这一点,国家应在相关方面采取适度保护的措施。最后,相关研究对于如何解决人们最为关心或担心的代工模式的“锁定”问题也缺少应有的直接或正面的讨论。

国内相关研究的梳理与评价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的问题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其成果也相当丰富。大体而言,国内相关研究可归为以下三种基本的类型。

其一,代工模式不利因素揭示性研究。这类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对代工企业在价值链网络中分工地位低下、收入微薄、受到委托商控制、容易被长期锁定等不利性或负面性因素的揭示,其中大部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对代工模式和国际代工的局限性有充分的认识和估计。

其二,代工企业升级路径导向性研究。这类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强调代工企业“升级”,即主要是沿着从OEM、ODM向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通常译为自主品牌制造)的方向实现功能或职能升级以及如何实现这种升级的路径选择问题。例如,胡军、黄永明等分别围绕着Gereffi、Humphrey和Schm itz等人提出的代工企业包括工艺流程、产品、产业功能和产业链条“升级”的“升级模式”,对珠三角OEM企业、中国纺织服装OEM企业的价值链环节升级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毛蕴诗等通过典型企业案例对采用OEM—ODM和OEM—OBM不同升级路径的代工企业的经营绩效展开了比较;俞荣建从价值链治理的角度对代工企业的升级问题展开了跨案例分析和共同演化视角的研究;黄永春等从产业链升级、品牌竞争力和企业资源理论出发,进行了代工企业自主品牌导向升级路径的阶段性特征研究。

其三,代工企业能力策略探寻性研究。这类研究以探寻代工企业成长发展所需竞争力提升为基本关注点。应该说,无论是上面所说的代工模式不利因素揭示性研究,还是代工企业功能升级导向性研究,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其中有些研究在代工企业能力策略方面的讨论更加集中、全面而深入。例如,杨桂菊对代工企业的竞争力构成因素,代工企业自创品牌的演进路径与能力构建,相关典型代工企业转型升级与网络关系构建、模仿学习、创新投入、国际化导向、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等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王雷结合相关企业集群案例,对代工企业应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战略、市场开拓战略和品牌培育战略从而突破国际品牌委托商的“纵向控制”展开了相关的研究;江军民、晏敬东对能力不对称条件下代工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如何冲破委托商的封堵构建了博弈模型;马海燕、李世祥分别考察了代工企业扩大客户范畴、价值交错、价值延伸、与客户共同决策、调整客户类型等发展策略。

应当肯定,这些成果为本书展开关于如何恰当看待企业参与国际代工、如何恰当看待代工模式、如何帮助代工企业寻求长期稳定的持续成长之道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同时也不能不看到,这些相关研究还存在着某些不足甚至偏颇之处。(www.xing528.com)

首先,在代工模式不利因素揭示性研究中,虽然大部分研究的落脚点都止于提醒人们不可忽视代工模式的局限性和过分陶醉于国际代工所取得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将代工企业出现的经营困难不加区别地归因于代工模式本身,尤其是归因于代工委托商的“盘剥”。例如,有学者认为代工企业往往难逃“悲惨增长”(即生产不断增长,报酬不断降低)的厄运,国内已有大量代工企业陷入了“悲惨增长”的境地,而委托商的监督与控制是其陷入“悲惨增长”境地的根源。可以看出,这类研究对代工模式或国际代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否定性倾向,或者说或多或少地在暗示代工模式是一种“劣等”的商业模式。有些研究甚至直接提出中国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放弃国际代工。例如,有学者认为鉴于代工企业的不利处境,中国企业目前不宜急于嵌入全球价值链(即参与国际代工),而应先在国内市场上发展到足够强大,再在全球价值链中寻求更为有利的地位。为了做到这一点,国家应在相关方面采取适度保护的措施。尽管这类研究仅在一定时间段内出现,总的数量也不算很多,但是这类看法是否妥当贴切,似乎仍是一个有待廓清的问题。

其次,相关研究的关注重点过分集中于代工企业的“升级”,尤其是向自创品牌(OBM)的职能环节升级,对于在一定时期内不做或基本不做自主品牌业务的代工企业的成长问题关注不够。显然,对如何指导、帮助这部分企业寻求持续稳定的成长之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再次,相关研究在讨论代工企业成长发展的策略与能力过程中,与代工企业的商业模式特征、代工企业特有的竞争环境因素结合不够紧密,或未能将代工企业与委托商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的“关注要点”加以系统深入地分析,从而使某些对策、建议在针对性方面显得有所不足。

最后,相关研究对于如何解决人们最为关心或担心的代工模式的“锁定”问题也缺少应有的直接或正面的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