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工业遗产研究相关的重要进展

国内工业遗产研究相关的重要进展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工业遗产研究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前后逐渐增多。这些工作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束后,各地工业遗产经过普查部门登记上报,基础资料开始丰富起来,受到许多高校研究人员重视,一些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常常将工业遗产作为研究论文的选题,工业遗产基础研究工作进一步活跃起来。

国内工业遗产研究相关的重要进展

国内工业遗产研究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前后逐渐增多。2006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百余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人士和来自全国各工业城市的代表汇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无锡,共同探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会议形成的行业共识性文件《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向社会各界发出号召,工业遗产是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应加以善待。同年,国家文物局下发《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像重视古代的文化遗产那样重视近现代的工业文化遗存,深入开展相关科学研究,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工业遗产保护理论,建立科学、系统的界定确认机制和专家咨询体系。”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著文《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与思考:关注新型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第4期),介绍了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共识,指出工业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还有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对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研究的现状和经典案例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今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方向和目标。这些工作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2005年,李辉、周武忠撰文[16],提出“工业遗产地”的概念,归纳了近年国内学者关于工业遗产地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并指出了不同角度下工业遗产研究的进展与存在问题。2006年,俞孔坚、方琬丽撰文[17],从工业遗产的认定与登录、保护与重新利用等方面分别介绍了国内外工业遗产的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界定工业遗产内涵,明确工业遗产的价值,揭示了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并立足国情,梳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甄别潜在的工业遗产,展望未来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趋势和途径。2007年,阙维民著文[18],着重分析了世界工业遗产研究、保护和管理的历史与现状,并整理了涉及工业遗产的相关文件、期刊和网址等国外文献资料。2008年,刘伯英、李匡著文[19],探讨了北京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建立了量化的工业遗产评价办法,以及工业遗产的保护分级,为工业遗产保护奠定科学基础。2009年,王颍、孙斌栋著文[20],对中法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从工业遗产的保护思路与方法、发展历程和再利用效益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而反思我国目前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上的欠缺与不足,提出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若干启示。2010年,韩福文、佟玉权著文[21],在论述东北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基本现状,并提出了东北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主要对策。2011年,张健等著文[22],从工业遗产价值分析,提出对工业遗产进行分级保护,借鉴国内外工业遗产再利用成功案例,用以指导工业遗产适宜性再利用实践,探索适宜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束后,各地工业遗产经过普查部门登记上报,基础资料开始丰富起来,受到许多高校研究人员重视,一些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常常将工业遗产作为研究论文的选题,工业遗产基础研究工作进一步活跃起来。2013年,张京成等人出版专著《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创意经济时代”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立足创意经济时代回望历史,吸纳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最新成果,从理论框架定位工业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体系的地位,对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强调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在于技术价值,在学术概念和价值构成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一套工业遗产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意经济的视角,对我国今后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提出若干基本思路。2014年,韦峰等人编著《在历史中重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理论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按照保护理论与更新实践紧密结合理念,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改造更新经典案例,从工业遗产文化特征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其更新设计理念、改造策略、设计方法和使用情况,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2017年,哈静、徐浩铭出版了专著《鞍山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借鉴国内外一些先进的保护理论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在充分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运用遗产区域理论及整体观来构建鞍山工业遗产的保护格局,探讨鞍山工业遗产整体保护及再利用的策略和方法。

2016年11月18日,第一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高峰论坛在黄石举办,论坛围绕“面向未来的工业遗产”“中国工业遗产申遗之路”“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现状和思考”等话题,探讨工业遗产的价值和工业文明的传承,审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研究未来工业遗产保护的理念和举措,并通过了有关工业遗产保护的行业共识性文件《黄石共识》。[23](www.xing528.com)

甘肃省工业遗产保存类型虽然不算丰富,但及时开展了一些工业遗产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兰州市文物局主编的《兰州市工业遗产图录》和甘肃省文物局主编的《甘肃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为当时的全省工业遗产调查工作提供了及时的参考。2008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刘起撰写了硕士论文《作为工业遗产的兰州黄河铁桥建筑研究》,是一篇较早关注省内工业遗产的文章。2012年,戴海雁著文[24],系统介绍了兰州市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和工业遗产特色,梳理了兰州工业遗产保护实践和有益探索,规划了兰州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蓝图。2017年,徐娟秀、郑蓓媛著文[25],对面临城市转型时期的老工业基地,如何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与城市的功能、空间布局、城市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进行了相关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并指出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意义。

从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界对工业遗产的认识在逐渐深化,且越来越关注工业遗产研究与建筑、景观、规划等层面的联系,但其基于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经济学的基础研究亟须加强。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直接关系到遗产再利用的可能性,而从历史角度看待工业遗产,可以使我们认清遗产是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它们不仅属于当代,也属于未来。“需要明确的是,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意义和价值在我国尚未形成社会性的普遍共识,许多城市仍未开展工业遗产普查,仍需要在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而目前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实施力度远远不够。我国以往的相关研究和设计实践比较分散,且在深度和广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