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工业遗产现状及保护现状分析

国内工业遗产现状及保护现状分析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较之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丰厚的古代遗产来说,中国工业遗产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工业遗产保护起步也较晚,但21世纪以来,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在大城市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界开始逐渐意识到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中国工业遗产保护逐步兴起。2000年以后,在学者的呼吁下,对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呼声高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提上了日程。

国内工业遗产现状及保护现状分析

较之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丰厚的古代遗产来说,中国工业遗产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工业遗产保护起步也较晚,但21世纪以来,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在大城市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工业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

费正清曾指出:“中国在19世纪的经历成了一出完全的悲剧,成了一次确是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崩溃和衰落过程。”[5]追溯中国工业发展史可见,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主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才是中国工业文明的起步节点。其中汉阳铁厂成为我国现代工业化史发轫的重要标志,以此开始到20世纪中叶,中国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在艰难的抗战岁月,民族工业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工厂大迁徙,基本保住了襁褓中的民族工业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工业化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工业史时间虽然短暂,但在努力工业化探索的过程中,中国的许多城市同样产生了无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存。

但是,直至今日,部分中国人仍习惯于把古代的物件当作文物和遗产,对它们悉心保护,而对于近代工业遗存,则当作废旧物、障碍物,急于将它们淘汰毁弃,进行所谓的更新。1986年,《世界遗产名录》里开始出现工业遗产,到2013年,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50项工业遗产,但中国上榜的只有都江堰水利工程。实际上,近代工业遗存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所承载的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信息、社会影响都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大得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界开始逐渐意识到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中国工业遗产保护逐步兴起。单霁翔曾指出:“工业遗产是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留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6]王正林也指出工业文化既不仅指工业社会的精神生产,也不只是工业社会的物质生产,而是包括了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方方面面,以及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水平。学者王学秀也提出工业文化是人类在工业社会进程中,通过工业化生产与消费过程逐步形成的共有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工业文明特色的群体性行为方式,以及这些信念和准则在物质上的表现。关于工业遗产的各种研究和实践都有大幅增加,涉及面也逐渐拓宽,总的来说主要集中在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领域。工业遗产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工业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二是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实践研究。工业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多从工业遗产的综述性研究、价值构成与评价、工业遗产的保护方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实践研究包括从城市或地区发展的角度研究工业遗产保护、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工业遗产与旅游开发等几个方面。

2000年以后,在学者的呼吁下,对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呼声高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提上了日程。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真正转折点是政府的介入,开始从法律规章、宏观政策等多角度开始明确对工业遗产景观的保护。2001年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中,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和位于青海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成为首批进入国家保护名单的工业遗产。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石龙坝水电站等9处近现代工业遗产入选。2006年4月18日,我国主要工业遗产城市代表、国家文物局和有关专家学者,在无锡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无锡建议》)。《无锡建议》首次对工业遗产作出定义,即“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明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坊、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7]无锡会议的召开可谓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里程碑。会议确定加大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并把工业遗产普查作为今后文物普查的重点。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意义达成了一致共识: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社会记忆价值,文化价值,保护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方面,工业遗产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工业遗产既是人类工业文明的载体,也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的保护有助于地域文化和城市文脉的可识别性构建,工业遗产记录了城市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活动,体现着一个城市与人类发展的深层的精神纽带。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实质上是对一段历史文化的保护,能够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对于具有悠久的工业文明历史的城市,通过工业遗产的保护,可以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也延续了城市文脉。

另一方面,工业遗产也有助于企业精神的延续与发扬。例如洞窝水电站隶属于中国兵器集团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通过开发利用工业遗产,有助于宣传企业文化。而且,工业遗产也是产业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物质存在,一些重大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经历,本身就极具历史意义,工业遗产见证了那些宝贵历史。

2016年12月,工信部、财政部发布《两部委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探索实践中,孕育了大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工业文化典型,涌现了一大批彰显工业文化力量的优秀企业,也留下了一大批承载工业文化的物质财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工业文化在工业化进程中衍生、积淀和升华,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社会行为及价值取向,是工业进步最直接、最根本的思想源泉,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8]

2.工业遗产开发利用方式

目前,中国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河北唐山、沈阳、武汉、成都等近些年在城市化进程中就工业遗产保护进行了不少实际探索,有的建成了工业博物馆、工业创意文化产业园、艺术中心、工业文化主题公园等,成为城市新的活力增长点,带动了地区的复兴和发展,成为新的时尚地标,城市更新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实践都为加深对工业遗产的认识,进一步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工业遗产开发利用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1)建设工业主题公园

这一开发类型主要是利用废弃的工业用地,借助于合理的布局,通过适当的生态修复,建设城市公共休憩空间或工业主题公园。充分利用旧有厂矿企业原本设施,尽量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添加现代元素,提升服务功能。这一类型开发是中国各个城市目前采用的最广泛的开发模式。例如,首钢工业遗址公园、中山岐江公园等。2019年,中国首座“全自动”水电站——模式口水电站变身工业遗址公园。模式口水电站位于石景山区永定河引水渠上,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起的一座水电站,与人民大会堂同时期建造,外观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现今,由石泰公司聘请专门的设计师团队围绕模式口水电站及京西发电厂的相关历史进行设计,并将打造水电站水轮机实物展览层、发电机展示层等遗迹景观。在水电站遗址公园坐落的永定河引水渠旁修缮了人行步道,安装上突出冬奥主题的彩虹栏杆,遗址公园内设计了绿地、廊架小品雕塑,并对废弃的变电站进行修缮,恢复1957年水电站建成时的效果。现今遗址公园已成为民众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2)改造为高新技术及创新产业区(www.xing528.com)

这是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主要集中模式。在废弃的厂矿区遗址和建筑中注入旅游业、商业、休闲服务业、艺术、会展等概念,突出时尚、怀旧的元素,改造成迎合都市人群品位和游憩的商业空间,充分利用厂址,改造为文化创意园区,并在厂房的改造和利用中,充分尊重周边环境,保留废弃机器设备,使文化氛围与艺术创作相得益彰。繁荣的原因除了近代老工业建筑早期租金较便宜,且地处市中心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厂房、旧仓库背后所积淀的工业文明和场地记忆,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随着北京798艺术区的成功,创意产业园似乎就成了工业遗产再改造的一条捷径和首选。

3)单体工业遗产的利用

旧工业建筑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历史的沧桑感,这种独特的美感使这些建筑成为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单体,工业建筑自身的特点还限定了其工业厂房具有与其他建筑不同的形态,大尺度,大空间,大跨度,可谓是特点鲜明。不同年代的建筑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保护具有不同时代价值的建筑,不仅可以留住工业历史变迁的记忆,同时对于工业建筑发展的研究也具有一定意义。可对保护区及单体建筑物在保护的前提下,结合原地区城市建设需要,开展景观设计,使工业建筑遗产通过再利用激发新的活力。

4)建设博物馆或展览馆

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博物馆是最便捷的方式。通过展览的形式让参观者直观地了解工业技术及工业流程的发展过程,体会工业文明的价值,感受工业文化的深厚底蕴,引发对于工业文明历史的记忆与自豪。对于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工业遗产,可根据地区的发展历史和资源禀赋对工业遗产进行综合开发,结合自身特点改造为博物馆。

之前的工业博物馆往往在保留其工业原真性的基础之上改造为各种展馆,虽然展示了工业历史成就,并试图致力于以文化带动工业转型发展,但效果并不乐观。它们大多建成速度快,但具体细节欠缺,往往是直接的摆放陈列或是小物件的简单改造,再利用的形式单一、方式简单。因未对工业遗产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和融合,它们很难让参观者产生共鸣。建筑与外部环境、周边人文交流互动较少,只是一个单纯展示的工业博物馆,没有成为周边居民放松娱乐的场所,更没有达到类似德国鲁尔那样整合、带动周边环境与经济,促进工业再生的效果。如今,这类博物馆展示形式开始新旧交融。传统的展柜展板形式为主的展陈方式乏味而无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多媒体的盛行,现在博物馆早已打破原有的传统形式,不再是简单的台、板、架、灯光的组合,展示形式日益多样化,更多强调参与者的参与性、体验性与趣味性。例如上海世博会园区,由江南造船厂西区加工工厂改造而成,主要功能为收藏、研究、展示历届世界博览会的文物、文献、盛典纪实和成就成果;世界博览会园区内保留的码头、船坞、轨道起重机械、烟囱等部分构筑物,一些钢炉、冷却槽、巨型螺栓等构件,已作为开放性展览平台和大型户外公共活动场所或公共开发空间的景观雕塑。

纵览目前国内对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存在盲目跟风、只重视经济利益等问题。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对工业遗产再利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开发规模上,缺乏区域性、一体化的开发。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主要集中在单体建筑或单片区域内,未形成成熟的系统性、区域性的一体化开发。主要原因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工业遗产资源的利用依然呈现点状分布的特点,尚未形成线形或者网状的分布格局。在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基础上进行各分点的创意再利用是发展的趋势。

第二,模式较为单一,这种再利用模式,对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的中小城市来说,单纯的模仿只会让园区陷入经营困难、门可罗雀的困境。为了解决这种困境,政府和开发商就容易将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置于过度商品化经营的境地。

第三,价值的背离。对经济利益的过度重视容易忽视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造成一定的社会矛盾,也会对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等重视不够。在现代化范式的影响下,技术与方式这两个工业文化的维度很难得到较好的把握,进而致使文化在工业遗产保护中逐渐处于失语状态。文化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关键词,充分挖掘其文化属性,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业遗产保护。

工业遗产如何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目前仍然缺少针对性政策,容易造成开发模式千篇一律,彼此效仿。另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不能一蹴而就、拔苗助长,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工业遗存开发利用应当结合自身城市发展实际情况,实事求是、适度开发。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与自下而上的创新利用,应当彼此支撑,相互依赖,共同创造出存量时代城市空间新风貌。工业遗产作为特殊的旅游资源有其特殊要求,首先要认识遗产保护是第一性的,有了遗产才有遗产地的旅游。而遗产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同于其他的旅游对象与产品,在明确保护遗产的含义和要求以后,在不妨碍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大力发展旅游,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