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业遗产保护:历史、现状和发展

工业遗产保护:历史、现状和发展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遗产保护综述寇怀云工业遗产已然成为目前世界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我国的社会热点。本文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试图对工业遗产从历史源流到发展趋势进行一个脉络性的研究和阐述。这是目前关于工业遗产最为权威的定义。产业遗产保护从概念上讲所指涉的范围应该比工业遗产保护大得多,它还可以包括农业、手工业等产业领域的遗产。成立于1895年,每10名公民中就有一个会员的英国国家信托,战后也开始关注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

工业遗产保护:历史、现状和发展

工业遗产保护综述

寇怀云

工业遗产已然成为目前世界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热点和我国的社会热点。无论是艺术界、建筑界、历史界,还是文化遗产、城市规划、政策经济等领域,都有一些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不同的学科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着这个新生热点,也以不同方式的实践尝试去诠释它的价值。本文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试图对工业遗产从历史源流到发展趋势进行一个脉络性的研究和阐述。

1.工业遗产的概念界定

1.1 《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中的定义

在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ITCCIH)起草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中,对工业遗产的概念这样阐释:“为工业活动而建造的建筑物、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建筑物所处的城镇背景,以及其他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现象,都非常重要。”“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作坊、工厂、矿场、提炼加工场、仓库能源产生转化利用地、运输和所有它的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有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宗教场所、教育场所等。”这是目前关于工业遗产最为权威的定义。

1.2 “工业”遗产与“产业”遗产

工业遗产这个词是从英文“industrial heritage”而来的,在学术研究和实践领域里有两种通常的译法:“产业遗产”和“工业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industrial heritage”有这样的评述:“工业革命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景观环境,大规模的生产方式运用于原材料的获取、矿业和农业产品的开发,其所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宏伟构筑物,正是人类创造性天赋的证明……工业遗产不仅包括工厂,还包括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和工程成果,如企业生活区,运河,铁路,桥梁和其他形式的交通和动力工程。”从这段评述中可以明显看出,“industrial heritage”所指涉的是工业的遗留物。

在《辞海》中,“产业”的解释为“各种生产的事业,也特指工业”。可见产业的概念比工业一词更加广义,但同时也更加模糊。产业遗产保护从概念上讲所指涉的范围应该比工业遗产保护大得多,它还可以包括农业、手工业等产业领域的遗产。

所以“工业遗产”的译法,概念更加明确,也更加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industrial heritage”含义的解释和界定。

1.3 工业遗产的时间界定

从时间上来看,工业遗产这个概念本身有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狭义的概念是以采用新材料新能源、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革命后的工业遗产;广义的概念则可包括史前时期加工生产石器工具的遗址、古代资源开采、冶炼、水利等大型工程遗址等工业革命以前各个历史时期中反映人类技术创造的遗产

目前国际社会工业遗产研究领域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前者,如《下塔吉尔宪章》中所述:“研究的时段主要集中在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开始至今的时间范围,同时也探索其早期前工业及原始工业的根源。”

从“保护”的角度讲,工业遗产这个概念则不宜泛化到工业革命以前,如此才能针对性地对这类历史相对不长而又数量众多的遗产采取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并组织力量实施保护。

由于每个国家进入大机器生产的工业阶段的时间不同,工业遗产并没有明确到具体年份的起止时间划定。在我国,工业遗产的时间跨度主要是自19世纪后半叶近代工业诞生以来至现在这一段时期。

2.工业遗产出现的原因

在世界范围的工业转型过程中,曾被视为工业文明的象征和骄傲的传统工业,如纺织业、船舶制造业、矿业、橡胶、制革等,由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渐衰落,效益普遍下滑,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逐步衰落、转产或迁移,并逐步被新技术产业所替代。在这个新旧替代的过程中,大量工业技术被淘汰,大量工业设施,包括工厂、码头、仓库、市政公用及其附属设施等,被闲置或废弃。所以说工业遗产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随着工业转型而出现的,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世界性的普遍现象。

伴随工业的转型,各类工业遗产不断出现。这个过程主要由三方面的原因引起,即技术进步、需求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使旧技术、旧工艺和旧设备不断淘汰;对物质产品类型、质量以及生命质量、环境质量等的需求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工业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工业,尤其是能耗高、产出低的资源型工业转型并退出城市中心位置。

技术进步,需求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三个方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技术进步和需求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产业结构向智力、知识、技术密集型演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又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发展。而这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致使工业转型,城市功能结构变化,表现在空间上就是大量工业遗产的出现。

3.世界工业遗产保护历程

3.1 保护的起源——工业考古

工业遗产保护活动起源于英国的工业考古学(industrial archaeology)研究。早在19世纪末,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就出现了“工业考古学”一词,但一直未被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二战后英国的大规模都市重建计划时期,一些对工业遗产保护感兴趣的人士,为了呼吁对工业革命遗迹的记录和维护,而重新提出这一概念。这些非专业人士组成业余研究团,在各地开展对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建筑物的野外调查,并发表了一些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最早拥立工业考古学的英国人瑞克斯(Michael Rix)在一篇名为“工业考古学”的文章中写道:

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祥地,遍地都是串联重要历史事件的遗迹,其他国家都会建立起一个机制,以便将这些象征改变世界的遗迹加以登录并保存,但是除了一些博物馆中保存的片段外,我们却任由我们的古迹被人遗忘,大批地灰飞烟灭,而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

成立于1895年,每10名公民中就有一个会员的英国国家信托(National Trust),战后也开始关注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

60年代以后,“工业考古学”才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被接受。1963年英国考古学咨议会(CBA)与“公共建筑物与工程部”(Ministry of Public Buildings and Work)合作设立了“工业遗迹普查会”(Industrial Monuments Survey),开始着手基础的调查。这时的调查尚没有一定的方法可寻,主题式调查的范围视执行义工的偏好而定,包括灯塔、供水蒸汽工厂、污水排放抽水站等,选择上的弹性非常高。

3.2 保护的发展——国际范围的普遍关注

3.2.1 概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72年举行的十七次常会中以“关怀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之名,开始建立世界遗产提名与保护工作,其中工业遗产也作为被全球社会保护的重要对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评述工业遗产的价值:

工业革命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景观环境,大规模的生产方式运用于原材料的获取、矿业和农业产品的开发,其所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宏伟构筑物,正是人类创造性天赋的证明。

比如位于德国萨尔州的福克林炼铁厂,就是一处典型的工业时代的遗迹,在这里人们能看到划时代的技术发展进程,同时这里也记录着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代表了劳动与钢铁在整整一个世纪里的历史。为使这类对人类发展历史极具价值的场址免于被废弃或拆毁的命运,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此后3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将一些矿区、工厂和工程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法国皇家制盐厂(Aceet Senans 1775年),英国铁桥谷(Iron bridge Gorge 18世纪),德国Volkinger铁工厂(19世纪),埃森省Zollverein煤矿工业群(19世纪)等。

1973年英国“工业考古协会(AIA)”成立,同年在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之一、世界最早的铁桥所在地——铁桥谷博物馆召开了第一届工业纪念物保护国际会议,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工业遗产的关注。西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学术界纷纷成立工业考古组织,研究和保护工业遗产。

1978年在瑞典召开了第三届工业纪念物保护国际会议,会上成立了有关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组织,即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简称TICCIH)。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促进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组织,也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工业遗产问题的专门咨询机构。它的会员包括历史学家、技术史专家、博物馆专家、建筑师、工程师等专业人员,以及保护运动的研究者、拥护者。该组织随即开展了大量工业遗产保存、调查、文献管理及研究工作,通过信息交流推动国际合作,以促进工业遗产保护理念的普及。TICCIH的成立是工业遗产保护的里程碑,使工业遗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从这时起保护的对象也明确地由“工业纪念物”(Industrial Monument)转向了更具普遍意义的“工业遗产”(Industrial Heritage)。

工业遗产保护的热潮很快延伸到美国、日本,以及法国、比利时、德国等许多欧洲国家,各国政府开始关心工业类遗产的保护,并对工业遗址进行普查登记,提倡保护工业活动的建筑、机器与文献资料。这期间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容也不断扩展、深入。日本“工业考古学会保存调查委员会”1980年完成《全国工业遗产记录工作要领》,其中记录的内容已经包含有关“人”的部分,强调劳动者的知识、技术与经验以及他们那时代的生活与工作。1981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在法国里昂和Grenoble主办了一个以工业遗产为题的国际学术会议,同年法国当时总统密特朗对工业遗产的保存也提出了新的政策。1983年在法国文化部的文化资产局之下,成立了一个工业遗址小组专门负责研究这个新的领域,1986年开始建立工业遗产国家资料库。荷兰的类似资料库计划也在同年展开,由后来成立的“工业遗产计划局”负责。在比利时,则已经完成了全国各类工业建筑的普查并出版了普查记录。美国也很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例如在宾州西南部推行的工业遗产计划,就是一项通过一系列工业遗产来纪念该区钢铁、煤矿与交通工业对美国工业成长贡献的社区计划。

工业遗产保护的概念在这一阶段也逐渐从工业单体向“工业景观”的概念发展,如在法国Roubaix市,就开始了工业城市景观的整体保护。

3.2.2 学术研究

这一阶段的学术研究成果依然主要体现在“工业考古学”方面,对工业遗产的研究着重于通过工业物质遗迹对与工业相关的技术发展进行诠释。

工业考古学作为利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近代工业史的学科,它利用考古学所具有的直观性和通过实物资料研究人类历史的特点,研究所有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关于文字记录、人工产品、地层结构、聚落及自然和城镇景观方面的物质与非物质材料,它特别强调对工业革命以来物质性的工业遗迹和遗物的记录和保护,还研究技术发展史所包括的工作方式和作业技术。以赞助工程技术史为宗旨的英国纽科门学社(Newcomen Society)1964年赞助发行《工业考古学期刊》(Journal of Industrial Archaeology)来鼓励这个新兴学科。工业考古协会1976年发行《工业考古学评论》(Industrial Archaeology Review),是这个领域中目前唯一的全国性期刊。工业考古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的工业遗产保护意识。

3.2.3 保护的实践

这个阶段国外也已有大量有关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保护的实践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保存为主的实践;二是以再利用为主的实践。前者如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的斯洛斯熔炉的保护,它是建于1920年代的一座大型工业设施,被完全地保存下来;另外如瑞典保存了几座早期的鼓风炉,以及天使堡(Engel sberg)的铁工厂地产,包括厂主的18世纪房舍与工人宿舍遗迹。后者如著名的德国鲁尔区的地区再造计划,英国道克兰码头工业集结带的改造,阿尔伯特码头区再生,加拿大多伦多市女王港旧仓库的改建,巴尔的摩的内港改造、新加坡克拉码头区改造等,这类实践多是缘于城市旧区的再造,目的主要是振兴旧区活力,重现地块价值,但在这些实践过程中也有一些对于工业遗产价值的思考和尝试性的保护方式。

3.2.4 保护组织

随着工业遗产的日益受关注,一些与工业遗产保护直接相关的国家与民间组织也陆续产生。如美国工业考古学会(SIA)、德国鲁尔工业区的IBA(国家建筑博览会)、英国英格兰策略联盟(English Partnerships)、欧洲工业与技术遗产协会联盟、英国凤凰基金会(The Phoenix Trust)、英国大伦敦区工业考古学协会(GLIAS)、比利时法兰德斯工业考古学协会、美国技术与工业考古学历史机构(IHTIA)、英国埃克米工作室(ACME Studios)等。这些组织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宗旨和工作方式,在各自领域内为促进工业遗产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欧洲工业与技术遗产协会联盟,它是一个非营利组织,旨在促进工业技术遗产的研究、记录、维护、发展、管理与诠释,并且增进欧盟各国在这些领域内的共同合作,该联盟的协会彼此交流咨询、协助彼此的发展计划,也持续争取外部机构的关注与支持。

3.3 保护的现况与趋势——世界范围内的保护共识

3.3.1 现况

21世纪前后,工业遗产保护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自20世纪末起,ICOMOS就与TICCIH合作进行了桥梁、煤矿等一系列工业遗产类型的研究,并于2000年在伦敦签署了合作伙伴协议,决意携手保护工业遗产。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濒危遗产报告中表达了对19、20世纪各类遗产命运的担忧,其中包括一些处于被废弃或被拆除境地的工业遗产。自2001年始,ICOMOS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了一系列以工业遗产保护为主题的研讨会,对一些工业遗产陆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起到了促进作用

2003年7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通过了用于保护工业遗产的国际准则——《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宪章中指出“为工业活动而建造的建筑物、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建筑物所处的城镇背景,以及其他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现象,都非常重要。它们应该被研究,它们的历史应该被传授,它们的含义和意义应该被探究并使公众清楚,最具有意义和代表性的实例应该遵照《威尼斯宪章》的原则被认定、保护和维修,使其在当代和未来得到利用,并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宪章阐述了工业遗产的定义、价值,以及认定、记录和研究工业遗产的重要性,并就立法保护、维修保护、教育培训、宣传展示等方面提出了原则、规范和方法的指导性意见。

2006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就是“保护工业遗产”,各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主题进行研讨,从此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研究和保护工业遗产的热潮。这表明工业遗产的保护已达成了国际共识,工业遗产保护自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阶段国外工业遗产的研究广泛涉及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及利用等各方面。包括各国对工业遗产的状况,保护的必要性,管理方法,再利用方式等的研究,以及一些对煤矿、钢厂等各类型工业遗产的专项研究。关于工业遗产管理和利用的书籍论文也陆续出版,如Alfrey Judit h和Putnam Tim1992年出版的《工业遗产:管理资源和利用(The Industrial Heritage:managing resources and uses)》从工业文明的角度探讨了工业遗产的价值,提出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管理和操作方法;“亚洲及西太平洋都市保存联盟”发起人之一,日本的都市计划、都市设计与古迹保存方面的学者西村幸夫,1997年出版的《故乡魅力俱乐部》一书中详述了作为煤炭输出港的北海道小樽市的运河保护案例,让人们思考要留给下一代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并且为之付诸行动。

2006年ICOMOS档案中心编撰了《工业遗产文献索引》,收录了西方各国语种文章1619篇,这些文章基本都发表于1970—2005年间,是目前国际工业遗产研究文献的最新索引

在这个阶段,工业考古学的工作也由描述性向分析性转变,研究重点转向透过工业遗迹考察社会关系和文化特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Palmer Marilyn和Neaverson Peter 1998年出版的《工业考古学的理论与实务(Industrial Archaeology:principles and practice)》一书,书中对工业考古学的概念、范畴,工业考古学方法和理念的发展,以及各种类型的工业考古实践都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描述。

3.3.2 保护的趋势

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遗产保护共识的形成,工业遗产保护逐步呈现出地方性和脉络性两方面的特征。

(1)地方特征(identity)的构建

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注重地方特征的构建,强调针对工业遗产的地域特殊性进行研究,以建立当地的工业文化脉络。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夏铸九在《对台湾当前工业遗产的一点批判性反思》一文中提到:“面对廿一世纪后工业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建构地方自明性意识的浪潮,台湾的保护再利用遂成为大势所趋下必要的文化政策。”

(2)脉络性的研究

研究工业遗产不能单纯研究其本身,而需放在社会发展的脉络中去研究,研究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正如台湾国立云林科技学林崇熙在《产业文化资产的消逝、形成与尴尬》一文中提到的:“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其过去(保存科技)、现在(历史文化诠释)和未来(文化资产经营)。”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工业遗产保护正趋向于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立学科。2006年2月,王玉丰在台湾国立云林科技大学首次开设了“工业遗产的理论与实务(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dustrial Heritage)”课程。“工业考古记录”网站(http://www.iarecordings.org)的建立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工业遗产保护的全面研究,该网站链接的工业考古网页共有580多个,分为一般工业考古与相关组织、工业博物馆、工业场所、钢铁工业、制造厂、矿业、综合业、公路与铁路交通、船舶与码头、特殊行业、蒸汽动力、纺织工业、大学工业考古、水道等14个门类。(www.xing528.com)

4.总结

工业遗产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是从以下四个角度分别展开。

(1)从历史建筑保护技术角度进行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2)从空间利用角度进行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3)从文化遗产保护角度研究工业遗产的保护,尤其强调保护对象与社会发展的关联;

(4)工业遗产保护的制度研究,包括组织管理、产权集中、资金筹集、就业安置等方面。

其中前面两个角度以建筑学领域为主在进行研究;后面两个角度则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研究的重点。从工业考古学开始,到渐成显学趋向的工业遗产研究,工业遗产的保护已从保护工业遗产本身,转向将工业遗产放在社会发展的脉络中考察,保护工业遗产与社会发展的关联;从客观的保护技术和手段的研究,到主观的保护评价、保护制度等的研究。工业遗产的保护正逐步系统化,并向独立的学科方向发展。

对于工业遗产这个经济发展带来的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我国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始于对工业历史建筑的关注,主要是从闲置空间再利用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对工业遗产的专门研究应该说从2006年才真正开始。目前国内工业遗产的研究正处于一个过渡和转型阶段,即:从侧重于闲置空间再利用研究,到开始进行价值保护方面的研究;从物质化的历史建筑价值保护,扩展到非物质化的文化价值的保护。在这个阶段尤其需要借鉴别国经验,从理论和方法上对工业遗产及其保护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附录: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机构与研究团体

1.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简称TICCIH),于1978年成立于瑞典,主要负责工业遗产的鉴定、评审与保护工作,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促进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组织,会员包括历史学家、技术史专家、博物馆专家、建筑师、工程师等专业人员,以及保护运动的研究者、拥护者。该组织开展了大量工业遗产保存、调查、文献管理及研究工作,通过信息交流推动国际合作,促进了工业遗产保护理念的普及。该组织有关工业遗产的主要文件是《下塔吉尔工业遗产保护宪章》,主要期刊是《TICCIH布告》季刊。

http://www.ticcih.org/

2.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该委员会成立于1965年,总部设于法国巴黎,是一个非政府组织的国际专门结构,致力于全世界历史遗迹的保存,目前有超过107个会员国。它为专业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论坛,并且承载有关保存原则、技术与政策等相关资讯的汇集、评估与传播。除了担任UNESCO在相关事务上的咨询顾问,ICOMOS在世界遗产的指定上也扮演重要角色。该委员会在世界各地拥有21个由专家组成的科学委员会,每三年定期举行会议,致力于建立关于文化维护、修复与管理的国际标准。

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org/

3.欧洲工业与技术遗产协会联盟

该联盟为一非营利组织,旨在促进工业与技术遗产的研究、记录、维护、发展、管理与诠释,并且增进欧盟各国在这些领域的共同合作。该联盟的协会彼此交流资讯、协助彼此的发展计划,也持续争取外部机构的关注与资源。

4.英国大伦敦区工业考古学协会(GLIAS)

大伦敦区工业考古学协会成立于1968年,旨在记录伦敦工业的历史,并且与全国性和地方性博物馆、档案中心共同处理这些记录。除了提供地方政府和其他人士关于历史性产业建筑、器具的修复和保存建议事项,他们也经常安排大量的考察与讲座、出版隔月的时事通讯,让会员们在工业考古学的相关事件上保持联系。协会还设立了一个资料库,内容包含相关的图像、文章、词条、传记和公司历史等。

http://www.glias.org.uk/

5.英国工业考古学协会(AIA)

工业考古学协会是一个让英国全国人民分享有关该国过去200年来工业历史的组织,它凝聚了从事研究、记录、保存展示英国多样化工业遗址的人们,例如工业建筑、矿产开采、遗址地点观光、动力技术、产业建筑适当再利用、运输史等相关主题。

该协会每年监控超过200万件关于改变或拆除工业遗址与建筑的申请,与其他团体合作保护英国的遗产,并在“国际工业遗产维护委员会”中呈现英国对于工业遗址保存的努力。

http://www.industrial-archaeology.org.uk/

6.英国国家信托

英国国家信托成立于1895年,当时是为了关注未受管制的工业化发展的动向,三位慈善家设立了此基金作为国家在取得与保护受威胁的海岸线、乡间与建筑物的监督者,一个多世纪以来已卓有成效。多数被保护的资产已被确保其永久的保存,且其中多数为开放参观,让公众得以接近。该信托为慈善性质,独立于政府部门,因此必须大量仰赖捐款。

http://www.nationaltrust.org.uk

7.英国罕布夏工业考古学社团(HIAS)

成立于1960年,其前身为南安普敦大学工业考古组(SUIAG),2001年改为现名。该社团的工作项目包括研究与纪录磨坊、酿酒场、砖场、农社、运输相关器物等,也跟其他机构合作进行修复与保存的工作。

http://www.hants.gov.uk/suiag/

8.比利时 法兰德斯工业考古协会

该协会成立于1978年,主要是针对法兰德斯与布鲁塞尔地区的技术、工业与科学遗产,进行维护与发展的研究,也作为相关领域的论坛。

http://www.vvia.be/

9.比利时Conservare bvba

该网站成立于1992年,旨在广泛结合与遗产有关的活动,如国际研讨会、贸易展示等,并且为遗产机构、博物馆、维护信托等提供网络支持。

http://www.conservare.be/

10美国 技术与工业考古学历史机构(IHTIA)

该机构成立于1989年,为美国西维吉尼亚州立大学艾柏利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附属机构。该机构与国家公园服务处的美国工程历史纪录(HAER)共同合作,从事国家工业遗产的纪录、分析与维护。

http://www.as.wvu.edu

11美国 工业考古学社群(SIA)

该社群透过其出版物、研讨会、旅游团及工作计划来鼓励历史性重要工业遗迹、建物、文物与技术的研究、诠释与维护。借助提供论坛作为讨论与咨询交流,该社群致力于提升关于工业遗址保存重要性的意义与认识。

http://www.ss.mtu.edu/IA/sia.html

12工业考古学相关网址链接

该网站为可链接至数百个与工业考古学、技术历史与历史性保存相关的网站。该份清单包括被IHTIA认为特别有用或有趣的网站资讯,以常见、大众化的主题分类,如大气与太空、建筑、桥梁、运河、化工、公共工程、传播、电脑、水坝、劳工等共29类。

http://www.as.wvu.edu/ihtia/IA_Links.htm

注:资料主要来源于王玉丰主编《揭开昨日工业的面纱——工业遗产的保存与再造》

①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简称TICCIH),主要负责工业遗产的鉴定、评审与保护工作,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促进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组织。

②《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于2003年7月起草,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终确认通过,是有关工业遗产保护的最为重要的国际宪章。宪章阐述了工业遗产的定义、价值,以及认定、记录和研究工业遗产的重要性,并就立法保护、维修保护、教育培训、宣传展示等方面提出了原则、规范和方法的指导性意见。

③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载《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第6期,第10—48页。

④王玉丰:《什么是工业考古学?——工业考古学的范畴》,载中国台湾《科技博物》2001年第5期,第5页。

⑤ICOMOS(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965年成立于波兰华沙,是古迹遗址保护和修复领域唯一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该组织成员由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士组成,包括有关的建筑师、考古学家、艺术史学者、工程师、历史学家、市镇规划师。借助于这种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他们共同为保护建筑物、古镇、文化景观、考古遗址等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完善标准,改进技术。它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官方咨询机构,通过派遣世界遗产专员并辅以国际秘书处的工作对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遗址进行专业评估,并参与世界遗产公约的贯彻落实。中国于1993年加入该组织,并成立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OMOS CHINA),即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⑥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载《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第6期,第10—48页。

⑦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org/centre_documentation/bib/2006industrialheritage.pdf。

⑧夏铸九:《对台湾当前工业遗产的一点批判性反思》,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国际研讨会,2004年10月26—27日。

⑨林崇熙:《产业文化资产的消逝、形成与尴尬》,载中国台湾《科技博物》2005年第3期。

⑩阙维民:《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管理》,载《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