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威县农村土地流转: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梨业快速发展

威县农村土地流转: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梨业快速发展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梨产业有序快速发展,威县出台了农村土地流转扶持政策,推行转包、出租、互换等多种土地流转模式,按照土地流转规模,对受让方、转让方和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分别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除此之外,流转土地的贫困群众将获得的每亩1000元补贴资金入股到龙头企业。再算上土地流转租金和入股股金,多了不敢说,一年六万五是稳稳的。

威县农村土地流转: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梨业快速发展

威县土地总面积151万亩,光农业用地就占到121万亩,而在这121万亩耕地中,光棉花种植面积就上百万亩。因此要改变威县贫穷落后的局面,向土地要效益是必由之路。这才有了村民李玉国的故事。

2013年春节,村里的鞭炮响个不停,但村民李玉国的心情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他跟老伴算了一笔账:去年家里12亩棉花地一共收入2.01万元,而包括种子、化肥、浇水、农药再加上全年家里的生活花销,一共花了两万元。等于全家人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只赚了100元。过日子的花销已经省得不能再省,全家人一年只吃了20斤油,相当于全家四口人每天只吃半两油。

儿子女儿都在长身体的时候,不能苦着他们,只好老两口少吃几口。大过年的,想起这些事儿就糟心。盼着明年能顺风顺水,要不然只能借钱了。可借钱又要去哪里借呢?村里家家都是这种情况。守着几亩棉花地土里刨食儿,谁家也没有余钱呀。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听说村里要把土地流转出去种梨树,政策倒是说得挺好,可谁知道有准没准呢!咱农民种了一辈子地,就指着这点地过日子,没有地了可咋办啊!春节本来应该是欢乐的日子,而李玉国在忧心和愁苦中渡过了整个正月。

在威县,像李玉国这样的农户数不胜数。要改变他们的困境,就要突破传统的保守思想。在威县历史上,从明朝开始就种植梨树。在威县西部地区,也有一部分种植梨树的村镇。但是,由于种植条件落后,种植品种不受市场欢迎,在小规模分散经营状况下,梨产业带建设难以实现,梨产业一度停滞不前。2013年,威县把西沙河流域沙化土地开发作为扶贫攻坚的战略性举措,邀来国内顶尖的林果专家,经过大量实地调查、专题论证,确定了建设10万亩梨产业带的构想,启动了威县“西部大开发”,规划到2020年发展高标准梨园35万亩,涉及高公庄乡、侯贯镇、贺营镇等7个乡镇、104个行政村。

为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梨产业有序快速发展,威县出台了农村土地流转扶持政策,推行转包、出租、互换等多种土地流转模式,按照土地流转规模,对受让方、转让方和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分别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除此之外,流转土地的贫困群众将获得的每亩1000元补贴资金入股到龙头企业。(www.xing528.com)

为支持贫困村发展,在发展梨产业之初,将其作为一个脱贫产业来规划,实行“龙头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股份制扶贫模式,实现了“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入股收益挣股金”,一份土地挣三份钱。

如今,50岁的李玉国是龙集集团梨园里的一个小队长,副经理李赏说,李玉国人老实忠厚,干活麻利,在村里人缘很好。农忙的时候还要靠他多在村里招几个临时帮工,公司也愿意多给他发点工资。现在,李玉国一个月能挣将近4000块钱,老伴也在梨园干活儿,老两口加起来一年能挣五万多。再算上土地流转租金和入股股金,多了不敢说,一年六万五是稳稳的。去年他刚给儿子在县城买了房子,首付15万元,自己出了9万元,还找乡亲们借了6万元。按他的话说“虽然说还得熬两年,但是要放到以前,买房子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儿啊”。

在威县,像李玉国一样的农民越来越多,五大资产收益模式带领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该模式以合作为桥梁,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深层次的沟通,突破以往只“输血”不“造血”的旧模式,转而让贫困户亲身参与到劳动当中,亲力亲为,转变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让贫困户实现有尊严地脱贫,同时也成功地成为贫困户的“金饭碗”,使“脱贫”不仅仅成为纸面上的数据,而真真正正成为老百姓新生活的开始。

李玉国在梨园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