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备管理体制简介

设备管理体制简介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对建立我国设备管理体制,确保设备正常运转,促进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④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缓磨损速度和减少诱发故障的隐患。

设备管理体制简介

设备管理,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中有苏联的计划预修制度(简称ППР)、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美国的预防维修(PM)与后勤学、日本的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保养体制(TPM)为主要代表。

2.1.2.1 苏联的计划预修制度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设备管理体制主要学习引进了苏联的计划预修制度。这对建立我国设备管理体制,确保设备正常运转,促进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设备管理体制一直沿用到20世纪90年代。

(1)修理周期结构。

作为计划预修制度的一大特征——各类设备都具有不同类型的修理周期结构。所谓修理周期结构,就是在修理周期内包括若干次不同类别的计划修理,如k表示大修,z表示中修,m表示小修。修理周期结构就是:0—m—m—m—z—m—m—m—z—m—m—m…k。

过去,我国大中型国营企业的设备管理主要遵循这一修理周期结构,即自设备安装验收投运后,运行一定时间(修理周期)即进行一次小修(m),再运行一个修理周期,再进行一次小修(m);三次小修后安排一次中修(z)……依次循环。

一般情况下小修(m)周期为3个月;中修(z)周期为一年;大修(k)周期为6年。并非所有设备都是这个固定周期,设备的生产类别不同,修理周期也不一样。也并非所有设备在一个修理周期中能够平稳安全运行,设备故障及设备事故因使用及其管理问题也时有发生。

(2)主要问题。

计划预修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设备“过剩维修”[1],从而造成经济浪费。主要原因是在企业执行计划预修制度的过程中,对该制度的基本原理缺乏应有的科学态度,对该修理制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的把握与执行有所欠缺。

2.1.2.2 设备综合工程学

设备综合工程学是英国为了研究和解决伴随工业化而产生的公害、事故、资源、能源问题或产品的产量、质量、成本、交货期限等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学科,概括地说,它是把设备的一生作为研究对象,是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佳化的综合性科学。

(1)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定义。

1974年,英国工商部对设备综合工程学所下的定义是:“为了使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而把适用于有形资产的有关工程技术、管理、财务以及其他实际业务加以综合的学科。”具体地说,关于工厂、机械、装备、建筑物、构筑物的可靠性和保养性的方案、设计以及制造、安装、试验、维修、改造和更新,尤其是有关设计、使用和费用的情报信息交流,都是其研究的范围。

(2)设备综合工程学的特点。

①把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佳化作为其研究对象。

②它是一门关于有形资产(设备、厂房)的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综合管理的科学。

③重点在于对设备进行可靠性、维修性的研究和设计。

④是关于设计、使用和费用的信息反馈的管理学

2.1.2.3 美国的预防维修(PM)与后勤学(www.xing528.com)

(1)预防维修的含义。

预防维修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预防维修,二是代表生产维修。预防维修的发源地是美国。早在1925年前后,美国就提出预防维修的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对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故障采取“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措施,以达到减少停工损失和维修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2)预防维修的定义。

据美国1977年出版的《维修工程手册》介绍,预防维修的定义为:

①定期检查工厂设施和设备,以发现各种可能导致影响生产的停机故障或损坏的状况。

②对设备进行预防维修,以避免突然发生故障,或者故障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加以控制和采取预防措施。

(3)预防性维修的优点。

①由于采取了“预防为主”的维修措施,可以减少计划外停工损失。

②容易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临时加班突击和打乱生产计划,减少无效工时,节约维修费用。

③使设备保持较高的使用效率,保证产品质量。

④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缓磨损速度和减少诱发故障的隐患。

⑤改善备品备件管理,合理储备,按计划采购,减少资金占用

⑥实行故障分析和信息反馈,提高管理水平。

⑦促进企业全面管理经营效率和综合管理水平。

2.1.2.4 日本的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TPM)

日本在1951年以前还没有预防维修,只有事后修理,所以设备故障频繁。当时被意外故障搞得很苦恼的日本工业界,如饥如渴地从美国引进了预防维修,经过实践,效果很好,因此,就出现了推广预防维修的热潮。

1954年,根据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经验,日本企业又开始提倡生产维修,这种生产维修实际上也包括预防维修,其最终目标是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率,当时又称之为“赚钱维修”。维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因而得名为生产维修。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日本工厂又积极开展ZD小组(安全无事故小组)和QC小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引导工厂大多数工人参加。参加这些组织的工人除了生产以外,还担负着一定的生产管理工作,通过这种组织活动,把工人的意见反映到企业经营管理上来,使工人感到自己在参与企业管理,因而提高了工人的工作热情,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动力。从此,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工人的积极性,号召所有职工都要参加PM(生产维修)活动,所以在PM前面加上代表“全”字的“T”这个字母,从而发展成为现在的全员生产维修体制(TP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