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基础上,对中国199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和管理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结果发现,中国土地利用和管理导致了1.45Pg的碳排放[22]。结合以上主要研究成果,课题组申请了“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系统”软件的著作权,撰写了《江苏省建设用地碳排放核算标准》,填补了国内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方法的空白。以上研究对于区域层面土地利用碳排放机理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也丰富了国内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评价的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结合IPCC温室气体清单方法,赖力和黄贤金等[20,21]构建了基于ARC/INFO的1km-Grid碳排放评估模型,系统分析了1980—2005年我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并结合国家碳排放清单概算,尝试性提出中国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清单和标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199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和管理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结果发现,中国土地利用和管理导致了1.45Pg的碳排放[22]。结合以上主要研究成果,课题组申请了“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系统”软件的著作权,撰写了《江苏省建设用地碳排放核算标准》,填补了国内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方法的空白。另外,揣小伟等[18]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的视角,采用线性规划方法提出了全国不同省份土地利用优化的目标和方案,并结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了土地退化的特征,为基于碳收支开展土地利用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17]

在区域层面,李颖等[23]采用国内相关研究的参数,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源/汇进行了估算,分析了江苏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并对未来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碳排放进行了预测;揣小伟等[15]对江苏省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等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郑泽庆[24]和张兴榆等[25]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展了江苏省及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研究;揣小伟和黄贤金等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26]和土壤碳储量[27]的影响;王佳丽等[28]对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对碳效率进行了评价;张梅等[29,30]对中国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赵荣钦等[31]以南京市为例,采用因素分解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以上研究对于区域层面土地利用碳排放机理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也丰富了国内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评价的研究。(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